賀蘭山下葡萄園連綿、酒香縈繞;六盤山間雲杉凝黛,橙黃點綴;羅山深處油松挺拔,褐黃垂落;黃河岸邊蘆葦如雪,金浪逐風……塞上江南的生態新卷芳華盡顯。
寧夏作為全國“三區四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關鍵節點,着眼全局、率先作為,構建起完整的生態修復規劃層級體系,實現自治區、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全覆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
繪就“一張藍圖” 謀定全域生態新格局
藍圖的鋪展,始於科學的頂層設計。2019年起,寧夏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統領,印發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方案,將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全面納入“三級三類”剛性框架,為全域生態修復劃定“硬標尺”。
如今,“1+5+15”三級規劃體系全面成型,形成分級保護、分類治理、分區修復的系統機制:自治區級規劃錨定“西北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將全域劃分為北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草原、南部黃土高原三大生態區,精準部署重點任務;市級規劃聚焦區域協同,統籌推進流域與生態廊道治理;縣級規劃突出“一縣一策”,細化修復措施。
“‘總綱引領、市域協同、縣域落實’的閉環體系,既確保了國家‘三區四帶’戰略落地,又為市縣精準施治留足彈性。”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
依據規劃,到2030年,寧夏將建成“三廊四帶一環”生態網絡,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將提升至80%以上,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較2025年增長20%。
實施“分類治理” 重塑綠水青山新風貌
依託三級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寧夏因地制宜、分類施治,推動昔日“生態傷疤”蛻變為綠色發展“聚寶盆”。
賀蘭山東麓的鎮北堡礦區,昔日千畝礦坑如今已是酒莊林立的旅游勝地。當地踐行“礦山修復+特色産業”融合發展路徑,投資20億元實施“生態+葡萄酒”工程,建成20余家酒莊、12家民宿,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帶動就業13萬人,當地農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葡萄酒産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六盤山區的變化同樣令人矚目。隆德縣修復廢棄礦山4000余畝,讓“石頭山”變身生態公園,旺季山下民宿一房難求;西吉縣對水源地月亮山實施近8000畝低效林改造,顯著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村鎮環境同步提升。
截至目前,寧夏已依託“三級”規劃體系,打通“規劃引項目、項目促修復”的良性通道,累計實施生態修復項目608個,修復面積達120萬公頃,生態修復成果持續顯現。
創新“一套機制” 築牢系統修復新保障
“三級規劃全覆蓋,關鍵在破解以往‘上下脫節、權責不清’的治理困境。”寧夏國土整治修復中心負責人介紹,針對過往治理難點,寧夏創新推出三項關鍵制度:實行市縣規劃報批前自治區審核機制,確保與“一河三山”總體格局銜接;自治區統籌編制黃河一級支流修復方案,化解跨區域治理爭議;推廣“以地換林”“以林養林”等模式,構建“山林+”價值轉化路徑,推動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2025年9月,寧夏以“三級”規劃體系為核心的6個方面16條經驗在黃河流域各省(區)推廣;2024年年底,固原市入選聯合國“自然城市”名單,成為西北地區唯一入選城市。
從賀蘭山東麓的“紫色經濟”到六盤山的“綠色銀行”,從黃河岸邊的濕地重生到草原上的生靈回歸,寧夏正以“三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為筆,在塞上江南的廣袤土地上,持續繪就生態與發展共生共榮的壯美畫卷。(任金玲 鄒姣姣 杜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