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空氣變得愈發乾燥,不少人容易被皮膚紅腫、瘙癢等問題困擾。醫生提醒,一些患者由於難以準確區分濕疹、蕁麻疹等疾病症狀,盲目進行護理,反而使不適感加劇。換季時皮膚問題頻發,主要與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和外界刺激密切相關,若自我判斷症狀並用藥後效果不佳,應及時就醫。
“通過觀察症狀和持續時間,可以初步辨識常見的皮膚問題。”銀川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雷鳴説,若患有濕疹,通常在小腿、手肘等部位會對稱出現紅斑和丘疹,嚴重時伴有滲液,瘙癢反復發作,且抓撓後症狀加劇,如果病情持續較長時間,皮膚可能會變厚;接觸性皮炎一般有明確誘因,比如更換護膚品或佩戴首飾,其症狀主要局限在接觸部位,除了瘙癢外,還可能伴有灼熱感,一旦避開過敏原,症狀會逐漸緩解。另外,蕁麻疹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風團,即大小、形態不一的紅色或粉紅色水腫性隆起斑塊,並伴有劇烈瘙癢,不過風團通常在出現後的24小時內會自行消退。
部分皮膚疾病需警惕急症信號。醫生提醒,蕁麻疹患者可能會出現全身嚴重過敏反應的症狀,比如呼吸困難、喉嚨發緊,嘴唇、舌頭或面部迅速腫脹,頭暈、心跳加速、血壓下降、噁心嘔吐、劇烈腹痛等,必須立即就近診療。此外,若皮膚紅腫瘙癢持續一週未緩解、影響睡眠,或出現破潰感染,也應及時就醫。
應對皮膚問題的核心在於“保濕修護”。醫生建議,對於老年人或皮膚乾燥者,在冬季應降低洗澡頻率,水溫不宜過高;使用中性或弱酸性、不含皂基的沐浴露和洗面奶,避免強力摩擦皮膚;盡量縮短洗澡時間,浴後應及時塗抹保濕霜;室內可使用加濕器保持濕度,穿着純棉衣物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雷鳴説,針對蕁麻疹等皮膚疾病,患者可以通過口服中藥、中醫理療等內外治法調理體質,雖需堅持較長時間,但能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同時,在飲食上可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食物,適量補充水分,幫助脆弱皮膚安穩過冬。(記者 鄒欣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