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姨,您預訂的感冒藥和降壓藥到了,今天你的血壓比上次穩多了。”清晨的陽光剛灑進小區樓道,社區網格員馬娟提着便民袋敲開了獨居老人張春梅的家門。這暖心的一幕,每天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富榮社區上演。

富榮社區聯合轄區衞生服務站、藥店組建“健康服務小分隊”,聚焦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推出“菜單式”健康服務清單,居民可根據需求預約上門問診、康復指導、送藥到家等服務。與此同時,社區“銀齡課堂”定期開講,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血糖儀、線上問診平台等,提升他們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近年來,勝利鎮富榮社區以居民需求為“菜譜”,以精準服務為“火候”,以“菜單式服務”為抓手,將黨建引領、多元共治、資源聯動與溫情關懷結合起來,把治理的“大文章”寫進居民的“小日子”,使基層治理充滿煙火氣。
“兩葷一素才8塊錢,味道比家裏做的還可口!”中午11點,富榮社區食堂裏已經坐滿了前來就餐的居民,其中不乏老年人和上班族。為解決“老人吃飯難、年輕人沒空做”的難題,社區盤活閒置空間打造樂齡養老便民食堂,推出“基礎套餐+特色菜品”菜單體系,不僅價格實惠,還提供少油少鹽的養生餐和兒童喜愛的趣味餐。
“以前中午總湊合,現在食堂飯菜熱乎又營養,還能和老鄰居聊聊天,心裏別提多舒坦了!”家住水岸花城小區的宗廷玉邊吃邊笑着説。社區食堂不僅填飽了胃,更溫暖了心,成為名副其實的暖心驛站。

治理的密碼,藏在居民的真實需求裏。在富榮社區公示欄上,一份色彩鮮艷的《為民服務事項清單》格外醒目,民生保障、養老服務、就業支持等六大類25項服務像“菜單”一樣清晰明了。
據社區黨委書記馬磊介紹,通過入戶走訪、線上問卷和協商議事,社區梳理出居民的高頻需求和急難愁盼,把傳統的供給導向服務模式轉變為需求導向的“菜單體系”。
在潤澤華府小區微網格暖新驛站,幾名外賣員正圍坐在桌前,“以前跑單累了只能在路邊樹蔭下歇腳,現在這裡啥都有,就像第二個‘家’。”家住泰和苑小區的外賣騎手黃徵邊給手機充電邊説。社區“菜單式”服務精準對接新就業群體,針對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社區專門設立服務站點,配備飲水機、充電寶、急救箱、圖書角等設施,同時推出“夏季送清涼、冬季送溫暖”等專項活動,將這些驛站打造成為服務新就業群體的前沿補給站。

與此同時,富榮社區還積極引導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充分發揮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參與突發事件上報、食品安全監督、網格精細化治理等志願服務,定期組織新就業群體開展協商議事、技能培訓和文體活動,傾聽他們的需求和建議。細緻入微的服務,讓新就業群體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真正融入社區治理大家庭。
從健康守護到情感陪伴,從一餐一飯到日常關懷,“菜單式服務”串聯起居民生活的點滴,用一份份沾滿煙火氣的服務菜單,烹出社區治理的幸福味。富榮社區將持續提升“幸福菜單”的多樣性與精準度,讓家門口的幸福味道愈發濃郁、持久暖心。(馬艷寧 王欣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