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多點發力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新華網

石嘴山:多點發力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2025-11-04 16:56:28
來源: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更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眾多行政村從資源開發、産業發展、項目帶動、政策支持等多維度開展創新實踐,成功激發了農村集體經濟內生動力。

  小店子村位於平羅縣姚伏鎮南部,因舊時過往的客商住宿小店而得名。近年來,這個村瞄準市場需求,打通産業上下游,調優糧食産業,讓傳統特色優勢産業煥發新活力,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64萬元。今年,小店子村獲批建設小麥單産提升技術示範園區,為小麥生産標準化、規模化鋪路,既築牢優質小麥品牌根基,更讓農戶嘗到“産量品質雙升、市場價格向好”的甜頭。

  “緊盯市場換思路、調結構,集體抱團,盤活用好攢下的‘家底’,才能在這片土地上扎紮實實往前走。”小店子村黨支部書記哈學虎的經驗之談,正是近年石嘴山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核心邏輯,而這一邏輯的落地、生根、開花,離不開政策的精準扶持與多部門的協同發力。

  比如2025年初,石嘴山市工商聯、民革市委會提出《關於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升‘造血’功能的提案》,建議“從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化發展途徑、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機制、暢通農村人才流動通道等幾方面破解難題,努力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

  石嘴山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趙萬志&&:“這個重點提案精準切中了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癥結,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將提案辦理情況納入年度重點督辦事項,通過實地調研、專題座談等方式全程跟蹤推進。從調研情況看,市縣區相關部門工作抓得實、成效好。”

  據石嘴山市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志遠介紹,針對全市集體經濟薄弱村,多部門通過實地調研形成《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村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等專題報告,靶向制定扶持措施;同時,歸納總結出“産業帶動、資源開發、村企合作、三産融合、股份合作、資産租賃”六種發展模式,讓不同條件的鄉村都能找到適配的“致富路”。

  在這六種發展模式的具體實踐中,催生出了豐富多樣的增收場景,平羅縣黃渠橋鎮五星村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村裏採用“合作社+基地+公司+農戶”模式打造制種園區,一邊與企業對接合作,一邊向上對接協調,將閒置的校舍成功改造為農耕文化研學旅游基地,還建設了農耕文化展示館、燒烤廊道、採摘園、運動場等功能區,農旅融合為村集體經濟增添活力。

  “8月,我們制種園四期項目7座大棚竣工,村黨群服務中心對面的那座溫棚也剛種上引進的無土栽培藍莓。今年,預計村集體收入有望超過80萬元。”談及村集體經濟發展,五星村黨支部書記閆佔禮言語中透出自豪。從以前的貧困村莊,到如今連續4年成為寧夏種業博覽會的分會場,村集體收入穩步提升,五星村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類似多元發展增強農村集體經濟活力的路徑,而今已在石嘴山全市的行政村遍地開花:

  惠農區李崗村通過建設121座小拱棚專注西甜瓜種植,成功打造“李崗西瓜”品牌;東永固村依託枸杞産業打造“杞夢田園”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998萬元。

  平羅縣廟廟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7025畝承包土地入股寧夏華泰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溫室瓜菜種植業;城關鎮合作村通過經營農貿市場、對外承包賓館,實現村集體年穩定創收40萬元……

  這些探索不僅盤活了鄉村資源、帶動了村民就業,更讓石嘴山市村集體經濟的“蓄水池”越蓄越滿。

  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人才是“源頭活水”。近年石嘴山市農業農村局強化人才培養,加強“頭雁”支持,通過深入開展村書記輪訓與農民培訓,梳理後備人才庫,培訓343名大學生等人才,並將267名有任職意願的儲備人才聘到村內參與村集體事務管理,為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從單一産業到多元布局,從資源閒置到高效利用,使得石嘴山市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村莊在産業發展中找準方向、在資源盤活中挖掘潛力、在人才培育中積蓄動能,正以蓬勃姿態邁向鄉村振興的新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