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少了被人笑話”“婚禮簡辦沒面子”……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花寺村村幹部丁曉娟,曾經入戶宣講婚俗改革時聽到最多的聲音。如今在上橋鎮,“彩禮做減法、情誼做加法”成為鄉親們的新共識。

“民法典明確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天價彩禮根本不受法律保護!”在花寺村村民大會上,丁曉娟翻着隨身攜帶的《民法典》手冊,進行硬核宣講。半年內,她還堅持走訪入戶,給群眾講身邊人、身邊事的例子,累計入戶120余次。不僅如此,丁曉娟每天還在微信群裏分享“零彩禮”故事,用“彩禮堆不出幸福”的家常話解開群眾心結。
今年春天,正當丁曉娟的女兒顧夢兒與安徽小夥李爽緊鑼密鼓地籌備婚禮時,彩禮問題卻擺上了桌面。10萬元以上的彩禮標準讓家境普通的李爽面露難色,顧夢兒卻主動對母親説:“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哪能讓彩禮成負擔?”丁曉娟當即拍板:“就按‘零彩禮’辦!”她翻出彩禮糾紛調解案例本,對雙方親友説:“我是黨員幹部,更應帶頭破陋習!”婚禮上,8桌家常席每桌僅500元標準,丁曉娟鼓勵新人把省下的錢用於創業購房,“讓年輕人輕裝上陣搞事業,這才是給他們最好的嫁粧!”
這場簡約而熱烈的婚禮,像一顆石子,在上橋鎮各村激起層層漣漪。牛家坊村的吳燕,結婚時選擇“低彩禮”,省下來的彩禮錢小兩口開了手工辣條分店,靠賣麻辣條年收入10萬元;花寺村新婚夫婦馬龍和王崇英則將彩禮從10萬元降至6萬元,餘款購置了一台拖拉機,農忙時不僅自家耕作效率翻倍,還能幫鄰里搶收;中華村的新婚夫婦馬天豪和妻子金歌,訂婚宴上的彩禮錢,在婚後第二天就被岳父岳母全額返還,支持小兩口就業創業。
為讓文明新風落地生根,上橋鎮各村(社區)趁熱打鐵組建9支“移風易俗志願服務隊”,百餘名志願者分成15個小組,為婚嫁家庭提供“一對一”指導,已成功促成42對新人喜結連理。此外,上橋鎮還將彩禮標準、宴席規模寫入村規民約,並推出“文明積分制”,零彩禮家庭可憑積分兌換米麵油等生活用品。“以前怕彩禮少被笑話,現在村裏婚事都按‘紅白理事會’的規矩來,彩禮上限8.9萬元,宴席不超10桌,隨禮不逾300元,婚事須提前3天向村委會備案並簽訂承諾書,省心!”“紅娘”志願者馬靜笑着説,“攀比之風剎住了,鄰里關係更和諧了。”
移風易俗是推動鄉村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文明新風宣傳教育更需久久為功。上橋鎮正創新用好文明倡議、典型宣傳等方式,積極引導群眾成為新時代文明的主動參與者、傳播者,讓文明新風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馬佳慧 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