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銀川工廠“十連A”的智慧納稅密碼
在蒙牛(銀川)乳品有限公司(簡稱蒙牛銀川工廠)龐大的生産中樞,財務負責人李芳的目光緊鎖在躍動着無數數據點的大屏上。日産能高達1800噸的乳業要塞裏,全自動灌裝線如銀色巨龍靜臥,利樂包在機械臂間翻飛,激光以每分鐘400次的頻率檢視着每一包産品的完美。牛奶汩汩流淌的韻律之下,另一股無形的數據洪流沿着光纜奔涌——每一份原料採購憑證、每一筆物料消耗記錄、每一條物流發貨訂單,都正悄然匯入企業財務的智慧中樞。

智能哨兵:風險防控的“數字雷達”
“過去稅務自查,真如大海撈針。”李芳指着屏幕上實時交匯的SAP業務數據流、納稅申報表與過程管理報表。在2021年,蒙牛銀川工廠收到千戶集團風險排查,排查後發現存在指標異常情況,如在建工程減少額與房産原值增加額差異偏大,固定資産折舊年限異常等問題,此類指標風險在工廠日常管控中未及時發現。如今,SmartBI系統化身精密“雷達”,111個稅務風險監控指標持續掃描着企業運行的每一組數據。2024年,系統精準捕捉15次數據預警,其中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時敏銳發現“自産産品用於市場推廣未進行視同銷售納稅調整”的異常信號——原來是稅務會計遺漏。財務主管張彩麗隨即進行調整,避免了因人為操作失誤導致的所得稅風險,一場潛在的風險被及時化解。
“這張《印花稅查賬徵收底表》,底表數據通過SAP系統中每一筆交易、每一組數據自動生成,在印花稅管理領域更帶來效率躍升。”稅務會計馬維瑞説。在傳統印花稅管理模式下,手工篩選合同中的應稅條款需逐份查閱,每月2天的處理周期導致稅務申報時效性差,同時依賴會計對稅目的主觀理解,存在着判斷錯誤的風險。蒙牛銀川工廠通過SAP系統實現了印花稅自動計稅功能,將人工處理周期從每月2天壓縮至小時級,顯著提升申報時效性,同時規避人工篩選的疏漏風險,在提升效率80%以上的同時,將稅務合規率提升至99.5%以上,再疊加人工審核及糾偏,徹底解決傳統模式下時效滯後、主觀誤判及數據計算過程留痕缺失三大痛點。

“公司的業務人員頻繁更換,新人難以快速掌握工作要求,導致費用報銷入賬錯誤的情況時有發生。”李芳説,在此背景下,蒙牛歷時16.5個月形成《業財一體化標準手冊》,將複雜的財稅政策拆解為採購、生産、物流、銷售等7個業務環節的標準化動作,使業務人員在操作中自然觸發合規檢查點,形成“無意識合規”的工作習慣。
數字鏈條:全鏈合規的品質共鳴
蒙牛銀川工廠不僅是一座現代化乳品工廠,更是將“合規高於一切,品質重於泰山”理念深植於血脈的企業典範。
西部大區總經理康海龍説:“隨着寧夏地區生鮮乳總産量從2019年的180萬噸增長至2024年的450萬噸,企業也在不斷調整産線布局。2017年蒙牛銀川工廠成為西部大區的核心工廠,近幾年,蒙牛集團在西部採取了數智化轉型、全産業鏈布局等發展戰略。”
在工廠內部,數智化技術已深度融入生産運營的每一個環節。“打造的智能生産車間配備了全自動生産線與實時監控系統,從原奶檢測到成品灌裝,全程實現數據化追蹤與精準化控制,確保每一件産品都符合嚴苛的質量標準。”工廠廠長高傑介紹。而在立體庫區域,智能化管理更是彰顯科技力量。更重要的是,倉儲系統與財務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入庫出庫數據自動同步,不僅讓盤點效率提升50%以上,更使存貨數據準確率達到100%,從技術層面杜絕了賬實不符的合規風險,為全鏈條合規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在乳製品行業,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如同精密儀器的齒輪,其合規性直接關乎最終産品的品質與安全。寧夏和瑞包裝有限公司是和蒙牛長期合作的一家紙箱供應商,據公司負責人胡曉斌介紹,“蒙牛的智能化生産對原材料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同步提升管理標準。”為滿足蒙牛的標準化生産需求,企業引入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生産全流程數據追蹤。

從工廠內部的數智化管控,到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升級,蒙牛銀川工廠以科技為紐帶,將合規理念貫穿供應鏈全鏈條,既實現了自身的高效運轉,更帶動産業鏈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為企業踐行合規經營、誠信納稅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連A”的金色迴響:合規是永不臨期的“鮮奶”
在蒙牛銀川工廠的無菌車間裏,“100%”是一組貫穿全流程的硬指標——既是牛奶品質的控制線,也是企業稅務合規的基準線。“就像我們對奶源的嚴苛篩選,稅務合規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扎根日常的生存題”。李芳的話道出了蒙牛人對合規的理解。在“以數治稅”的時代浪潮中,最高明的風控是將合規基因深植於企業的毛細血管。
十年如一日堅守納稅信用A級,這份堅持不僅為企業贏得了市場信任,更在稅務部門的精準服務中,找到了合規與發展的最佳平衡點。“剛開始接觸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時,我們對‘鼓勵類産業項目’的範圍界定總有些模糊,生怕填錯一張表、漏報一項數據。”李芳記得,企業在首次申請相關優惠時,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的“項目管家”團隊主動找上門,帶着乳製品行業優惠政策逐條講解,還結合工廠的産線布局,&&梳理出符合條件的液態奶生産線收入佔比,確保優惠政策應享盡享。這些年,企業順利享受到2793萬元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為企業生産線擴建注入了一筆“活水”。

合規的底氣,更來自於風險防控的“提前量”。稅務幹部主動走進企業,與企業財務人員面對面梳理擴産過程中的涉稅事項,帶着整理好的政策指引,針對企業提出的核算科目劃分進行輔導。不僅幫助企業理清了合同條款與稅務處理的對應關係,還提醒了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的適用條件,相當於給企業打了一劑‘預防針’。“以前政策只能看條文,現在稅務部門推送各種形式政策解讀,通過手機就能了解。”李芳滿意的説。這種“線上問需、線下解難”的模式,讓企業在擴産初期就避開了潛在的涉稅風險。
十年深耕,合規紅利持續釋放。依託A級納稅信用,蒙牛銀川工廠累計通過“銀稅互動”獲得21.79億元訂單貸款支持,增值稅留抵退稅2522萬元,這些政策紅利顯著改善了公司的現金流狀況,公司積極推進産線優化布局,2019年至2024年間,生産線規模從6條戰略性擴張至12條,實現年産量從24萬噸提升至36萬噸。
“蒙牛銀川工廠十年A級信用的實踐,以及産業鏈上合規效能的持續釋放,印證了一個道理:稅務部門的職責,既要守住‘合規底線’,更要搭好‘發展階梯’。我們始終堅信,把政策紅利精準送到企業手裏,把風險提示提前送到企業案頭,讓合規成為企業看得見、摸得着的發展優勢,才能真正實現‘稅企同向發力、合規賦能發展’的共贏局面。”國家稅務總局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顧德倉&&。
從政策宣講的“面對面”,到智能程序的“屏對屏”;從風險核查的“找上門”,到需求響應的“馬上辦”,國家稅務總局寧夏回族自治區稅務局的角色轉變,恰是“以數治稅”理念的生動實踐——不是簡單的監管,而是與企業並肩同行,用專業服務築牢合規防線,讓“合規是永不臨期的‘鮮奶’”這一信念,在稅企協同中愈發醇厚。(馬國柱 馬嘉玥 常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