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棗飄香時。在鄉村振興的春風裏,永寧縣望洪鎮西玉村走上了一條特色農産品發展之路,冬棗産業從無到有、積小成大,成為了望洪鎮鄉村産業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
碩果滿枝,冬棗搶“鮮”上市
金秋時節,望洪鎮西玉村溫棚冬棗迎來豐收,田間地頭到處一派忙碌景象。從目之所及到心之所感,處處涌動着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熱潮。
進入溫棚,陣陣棗香撲鼻而來,一顆顆圓潤飽滿、色澤瑩潤的冬棗壓彎枝頭,村民們正在採摘收穫,忙得不亦樂乎。“今年西玉村種植了7棟溫棚冬棗,每棟溫棚産值達到4萬元,預計壯大村集體經濟28萬元,為周邊殘疾人低保群眾提供將近30余個就業崗位。”西玉村黨支部書記高燕峰高興地介紹道。

盤活資源,舊棚改造“換新顏”
“2024年,望洪鎮不斷盤活閒置土地資源,搶抓銀川市舊棚改造項目機遇,對農豐南區75棟舊棚進行改造提升投資,打造望洪鎮冬棗産業園區,總投資750余萬元。引進陜西省大荔縣小坡村冬棗苗木種植,配套保鮮冷儲分揀車間,建設300平方米分揀車間、80平方米保鮮冷庫各1座,鋪設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配置旋耕機等生産設備。截至目前,西玉村已栽種冬棗苗木3500余株,2025年5月份上市,兩年後達到盛産期,棚産可達到2000斤,産值達到每棟溫棚4萬元。”望洪鎮黨委書記李柄鋒介紹。
據了解,在未引進冬棗産業前,望洪鎮農豐設施園區南區基本無人問津、管理,部分溫棚後屋面塌陷,墻體風化,村民在裏面養雞、養羊、放牛等,地上有不少動物的排泄物,臭味難擋,私搭亂建,環境臟亂差。

昔日“臟亂差”的園區已然變成了如今的“聚寶棚”。“引進冬棗産業後,村民們賺到了錢,嘗到了甜頭,主動開始清理園區垃圾、整治園區環境。”高燕峰説。
多措並舉,主動謀劃“拓産”
引進冬棗苗木後,望洪鎮主動聘請本地技術人才和大荔縣小坡村專家組成技術指導組推廣“開心型”樹形,簡化管理,降低成本。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指導解決種植疑問,突破技術瓶頸,強化種植技術指導,讓冬棗上市時間實現春提前、秋延遲,提質增效、增産增收。
為了讓冬棗叫得響、賣得好,望洪鎮注重品牌建設,打造了“寧朔紅”冬棗品牌,利用西玉村冷庫資源,統一進行分揀、包裝等,隨後銷往廈門、江浙地區等南方市場,全面打開銷路。
産業興則農民富,農民富則鄉村興。下一步,望洪鎮將採取“支部+企業+農戶”的共富聯合體模式,繼續回購農豐村南區設施溫棚16棟,擴大冬棗的種植面積,依託永寧縣平美農業專業合作社71棟冬棗溫棚,連片打造望洪鎮冬棗産業園區,實現村集體與村民“雙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