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衛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推動科技人才集聚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引”“育”並舉、“用”“勵”並行、“愛”“助”並重,厚植科技人才創新沃土。
堅持“引”“育”並舉,持續涵養科技人才“蓄水池”。攜手寧夏大學等區內外高校舉辦中衛市“聚才興業”工程十項行動啟動暨“衷(中)愛人才 未(衛)來可期”人才招聘宣介會等校園宣介會9場次,通過政策解讀、發放宣傳折頁等形式,集中宣介寧夏和中衛市人才政策,吸引優秀畢業生來衛就業創業。市科技局會同寧夏奶業科創中心申報並實施了“中衛市牛奶産業高質量發展人才引育項目”,引進自治區畜牧工作站、寧夏大學、上海市奶牛研究所等多家單位10名外部專家,整合寧夏奶業科創中心現有服務專家2名組建了12人規模的奶牛科技服務團隊,在全市開展奶産業生産實踐指導與培訓工作,目前累計完成奶牛生産性能測定數量14.5萬個,繁殖疫病檢測樣品305個,授課培訓中衛市職業技術學校學生130餘人次。
今年以來組織企業實施各類科技項目75個,其中3家企業獲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立項支持。通過實施科技項目突破了一批制約産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培養了常鵬、周歡、黃常青等一批有實戰經驗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摸底全市81家科技型、創新型企業955名科技人才詳細信息,累計開展企業大走訪活動20余批次,走訪企業130余家,摸排企業青年科技人才60余名,通過組織開展自治區傑出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科技創新團隊及青年拔尖、青年托舉、智創未(衛)來等人才項目培養人選公開徵集工作,發掘了一批具有卓越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今年以來,推薦自治區科技領軍人才7名、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5個、智創未(衛)來科技領域候選人3名。
堅持“用”“勵”並行,認真搭建科技人才“夢工廠”。不拘一格大膽“用”。在全區首次應用“賽馬制”科研項目實施方式,“退砂地土壤質量提升與複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由寧夏大學和寧夏農林科學院圍繞同一個課題開展競逐性科研攻關,在科研項目管理中首次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充分調動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探索建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深入推進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實行基層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制度,評定“雙定向”職稱945人,強化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主體作用,在人才評價、崗位聘任、績效分配等方面賦予其更大的自主權。加大力度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人才開展科研攻關,今年累計爭取項目資金6357.13萬元。全市共為各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放“寧科貸”貸款1.36億元,42家企業獲得科技金融專項補助710.4萬元,189家企業獲後補助資金1628萬元。
堅持“愛”“助”並重,全力當好科技人才“服務員”。制定《中衛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辦法(試行)》《中衛市高層次人才服務指南》,提供“菜單式”暖心服務,讓人才便捷高效享受政策紅利。提供人才公寓(公租房)150套,解決24名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看病就醫等難題,傾心解決人才後顧之憂。加大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幫扶力度,建成“塞上江南人才溫馨服務工作站”,設立靈活就業人員職稱評審代理窗口,提供人才項目申報等服務941人次。組織推薦中衛市第三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5名,推薦25名優秀人才認定自治區高層次人才,“盡我所能”解決科技人才在事業發展上的急難愁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