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王劍英 編輯 高雪梅
2024年5月30日,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境內的騰格裏沙漠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馮開華/攝)
2023年,“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打響,“三北”工程進入“戰時”節奏。
始於1978年的“三北”工程,是我國以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的序章,涉及中國北方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75個縣(旗、區)。
三大“戰區”是分別從“三北”工程區的中部、東部和西部遴選出的三個示範區,也是目前最需要加強生態建設的地區。三大“戰區”涉及328個縣級行政區,共布局35個重點項目,在緊鄰“戰區”的協同推進區,謀劃布局33個重點項目。“戰鬥”打響一年之際,已開工重點項目56個,完成造林種草約4000萬畝。
據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唐芳林介紹:截至2024年6月,“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積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中部:科技引領
在三大戰役中,位於“三北”中部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是重中之重。
中部攻堅戰片區涉及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五省份,分佈着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裏、毛烏素等沙漠、沙地,黃河“十大孔兌”(孔兌,蒙古語,指山洪溝)粗沙區,陰山、狼山、賀蘭山、六盤山等山系,以及烏梁素海等濕地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態要素俱全。
2024年6月4日,遺鷗等鳥類在位於地處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榆林神木市的紅鹼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棲息、繁育(邵瑞/攝)
一年來,“戰區”亮點紛呈。
磴口,在中國防沙治沙作戰圖上,位置十分醒目。其位於我國乾旱、半乾旱分界線上,居黃河“幾字彎”的“彎頭”,西面是虎視眈眈的烏蘭布和沙漠,東面為“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則糧倉不保,因而被稱為“守沙要塞”。
2023年8月,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在磴口縣正式啟動,其所屬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將自身定位為“三北”工程建設的排頭兵。
這座小縣城和荒漠化硬磕數十年,闖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治沙之路,被稱為磴口模式,其關鍵詞是“系統防護、全域治理、科技賦能、産業支撐”。經過多年治理,當地林草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04%提高至現在的37.2%,重度沙化土地減少了78%。
2024年3月,磴口模式治沙群體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北疆楷模”稱號。
“磴口模式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是河套平原系統治理的典型案例。”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中部攻堅戰片區專家組組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盧琦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其核心要義是科技。”
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扎根磴口40餘年,以科技力量為磴口治沙保駕護航。
2024年7月,磴口縣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區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之中。
光伏板下到底種什麼?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團隊經過多年試驗,提出3種低耗水、易推廣、可持續、有效益的種植模式,即“光伏+梭梭”“光伏+檸條”“光伏+四翅濱藜”,為沙漠“光伏+生態治理”提供了示範。
從磴口出發,沿着黃河“幾字彎”左翼,驅車5小時,就抵達了該“戰區”的另一關鍵點位: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
寧夏,全國唯一全境納入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的省份,其東、北、西三面被毛烏素、烏蘭布和、騰格裏三大沙漠、沙地夾擊。
在中國乃至世界治沙領域,沙坡頭大名鼎鼎。它原本是騰格裏沙漠中最高的大沙丘,舊名“萬斛堆”。20世紀50年代,被譽為“治沙魔方”的草方格誕生於沙坡頭,極大助力了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暢通,並把沙漠邊緣逼退25公里。沙坡頭鐵路治沙模式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向各國推廣,成為中國最早向世界輸出的治沙方案。
目前,一種可以讓沙漠真正“停止流動”的治沙新技術,正在從沙坡頭走向“三北”地區。
沙結皮,俗稱“沙漠皮膚”,是固沙後在沙表形成的一層生物土壤結皮,能很好地固定沙面、促進生物多樣性。
自然條件下,沙結皮形成需要十多年。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的科研團隊,經過20多年研發,通過在草方格裏噴灑人工培養的藍藻液,將“沙漠皮膚”形成時間縮短至2—3年,極大提高了流動沙地治理成效,為加速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一大“黑科技”。
隨着防沙固沙體系的建立,中衛市以沉浸式體驗游為特色,建成星星酒店、黃河宿集等一批高端休閒度假産品。如今的沙坡頭,已是聞名遐邇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23年,中衛市共接待游客超1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88億元;2024年第一季度,共接待游客3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8%和62.6%。
“沒有治沙,就沒有沙坡頭景區。”扎根騰格裏沙漠30多年的治沙人唐希明感慨道。
東部:各顯神通
“東部殲滅戰的重點,是通過林草植被建設,統籌退化林修復、退化草原修復、河湖濕地保護與修復,最終實現區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蓋,將土地起沙塵面積降至最小。”中國工程院院士、東部殲滅戰片區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朱教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是距離京津地區最近的天然風沙源,毗鄰東北黑土地,涉及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五省份。東部殲滅戰的勝利,對於護衛京津冀城市群、保護東北黑土地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內蒙古赤峰市地跨兩大沙地,是沙地殲滅戰的核心“陣地”,對於防止兩大沙地漫延“握手”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自治區沙地殲滅戰的第一槍,就在赤峰打響。
赤峰市翁牛特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沙化土地面積719.82萬畝,佔總面積的40.36%,是赤峰市境內沙地分佈最廣、面積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難的地區。
在如火如荼的沙地殲滅戰中,翁牛特旗創新防沙治沙機制。一方面,從過去“以路治沙”——路修到哪草方格就織到哪,發展為“路網治沙”——通過打造沙地公路網,構建起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對原有治理不徹底的區域進行補充治理,對沙地腹部進行綜合治理;另一方面,積極探索“以工代賑”治沙新模式:通過有償勞動,不斷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讓農牧民變為治沙主角,構建全民參與防沙治沙新格局,實現治沙致富雙贏。
自2023年10月以來,翁牛特旗實施內蒙古首個“以工代賑”防沙治沙項目,總投資2683萬元,治理沙地6.2萬畝,帶動2600余名農牧民就近務工,發放勞動報酬550萬元,人均實現增收3000元以上,年增加嘎查(嘎查,蒙古語,指行政村)集體經濟收益10萬元。
2024年,內蒙古依託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計劃安排7億元用於以工代賑和戍邊富民工作,各施工單位在造林種草、工程固沙等用工環節,優先吸納本地農牧民、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
“東部殲滅戰片區從各省份到市、縣,對防沙治沙工作的投入,首先是精準、優化使用中央資金,根據總體規劃按部就班落實相關任務,完成‘規定動作’。在此基礎上,各地因地制宜、各顯神通解決問題。”朱教君&&。
科技的先鋒軍作用,也在東部殲滅戰片區彰顯。
科爾沁沙地南緣系統治理示範工程是遼寧省進行沙地殲滅戰的重要抓手。這是一道荒漠化防治線,地處遼蒙連接地帶,長1044公里,平均寬11公里,涉及8縣(市)72鄉(鎮、街道、林場),面積約1793萬畝,佔遼寧省總面積的8%。
沙地殲滅戰正式打響後,遼寧省“揭榜挂帥”重大科技專項“科爾沁沙地南緣荒漠化協同治理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隨之啟動,揭榜團隊為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該項目依託國家和各部門森林、草地、荒漠、農業生態系統野外&站和長期定位研究基地,圍繞“固沙植被防沙治沙功能提升技術與示範”等五個課題展開攻關。
朱教君介紹,該項目有望助力實現沙區“三生”(生産、生活、生態)協調、穩定可持續的綜合治理。目前,科研成果已部分應用於科爾沁沙地南緣系統治理示範工程,有效優化了水資源限制條件下的造林方案。
一年來,圍繞支持防沙治沙等科學綠化工作,遼寧省共組織實施省級科技重大專項、應用基礎研究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2個,投入科研經費1208萬元。
至2023年6月,遼寧共有沙化土地面積673萬畝、荒漠化土地面積742萬畝。沙地殲滅戰啟動一年來,全省累計完成綜合治理任務494.93萬畝。
“我期待,東部殲滅戰未來能取得‘沙塵源殲滅性’的勝利。”朱教君&&。
西部:集團作戰
“集團化作戰是當前西部阻擊戰的主要特徵。它超越了以往分散、單打獨鬥式的做法,實實在在貫徹了系統觀念。”西部阻擊戰片區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23年6月12日,位於“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緣新疆策勒縣的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郝昭/攝)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被稱為“死亡之海”,橫臥於新疆南疆的塔裏木盆地中心。
新疆是我國沙漠面積最大的省份,打好阻擊戰被寫入2024年自治區黨委一號文件,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將其作為2024年的重點工作。
“過去,新疆治沙由林草部門主抓,現在,林草、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能源……各部門一齊上陣。同時,大量引入企業,比如中國鐵建、華能集團、長江三峽集團等央企,以及社會力量。”雷加強介紹。
“開工!”5月20日,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鎖邊固沙工程在新疆民豐縣啟動,工程由中鐵建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建,其所屬的中國鐵建是最早投身荒漠化防治的央企之一。
3046公里,是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一圈的長度。過去40多年,依託“三北”工程,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已經形成了長達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補齊最後285公里“缺口”,阻沙防護帶就能實現閉合。
為盡快鎖住最後的“沙口”,中鐵建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選派業務骨幹在新疆和田地區林草局挂職,組建荒漠化治理工作專班並常駐新疆,牽頭實施於田縣10.5萬畝工程固沙、民豐縣13萬畝生物治沙,以及150萬千瓦的光伏治沙任務。
與此同時,新疆沙雅縣正在探索“光伏+發電取水治沙”新模式。
沙雅縣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沙化土地面積佔縣域總面積的84.69%,年均降水量68.4毫米,年均蒸發量2072.6毫米,治沙形勢嚴峻。在沙化區域種植的梭梭等沙生植物,由於缺水嚴重也很難存活。
自2023年起,沙雅利用光熱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光伏産業,探索出一條防沙治沙新路徑:每2000畝沙地設一機井,用分佈式光伏板發電,抽取地下苦鹹水,以節水滴灌方式培育梭梭林,既破解了缺水難題,又解決了沙漠區域用電難。
為打好阻擊戰,新疆共布局7個重點治理項目、13個子項目,涉及7個地州市的46個縣(市、區),綜合治理規模2592.06萬畝,總投資達123.55億元。
甘肅民勤縣是西部阻擊戰的重要陣地。該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處於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的夾縫之中,民勤綠洲是阻止兩大沙漠合攏的治沙“橋頭堡”。
民勤昌寧西沙窩項目是甘肅省打好阻擊戰的重要抓手,規劃治理沙化土地29.3萬畝,以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立體生態防護網絡。為此,民勤縣動員和組織當地幹部群眾、公益組織以及社會團體力量參與該項目。甘肅青梭公益發展中心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公益力量。
“一年來,已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300多名志願者參與了西沙窩項目,完成梭梭種植一萬多畝。”甘肅青梭公益發展中心執行主任馬俊河介紹。
青海圍繞全省12個防沙治沙阻擊點,組織50余名專家學者和基層工作者,涉及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森林培育、草原修復治理、經濟林栽培、鄉土樹種繁育、林草機械研發等領域,建立重點工程“四級”專家聯動機制,助力打好阻擊戰。
位於三江源保護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的黃沙頭防沙固沙點(吳剛/攝)
“西部阻擊戰片區打出了規模化集團作戰的氣勢,幹勁十足。” 雷加強&&,“與其讓沙漠震撼,不如去震撼沙漠。”
挖潛水資源
對於治沙,三位專家組組長均提及一個關鍵“攔路虎”:水資源短缺。
三大“戰區”的年均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逐步遞減至不足50毫米,常年有水的河流只有黃河,黑河等其他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西遼河常年斷流且流域內地下水超採嚴重。
雷加強&&,如何把水資源潛力挖掘出來,是打好西部阻擊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要打好沙仗,得算好水賬。既要算水量,還要算如何高效利用——比如培育高抗旱、耐鹽的植物品種。”
朱教君介紹,東部殲滅戰片區的全量水資源(降水量、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水等)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地下水下降嚴重,其核心是“山水林田湖草沙”複合系統失衡。因此,新時代防沙治沙工作亟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當前複合系統協調性原理不清、協調布局技術缺失,制約了防沙治沙工程的可持續性。”
“生態用水匱乏是‘三北’工程的老問題,關鍵在於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盧琦&&。
朱教君建議,集成現有理論與技術體系,盡快形成針對三大戰役的防沙治沙技術(行業、地方、國家)標準或規程,“必須充分考慮在沒有國家補貼後,各地如何可持續發展”。
雷加強提出,光伏已在“三北”地區大規模布局,且發展速度極快,如何高質量發展,讓光伏産業和生態融合,很多問題還需摸索,建議成立專項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