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探索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新華網

寧夏探索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

2024-08-06 18:32:20
來源:寧夏地質局

  

  “這裡原來有多個石料開採廠,那時灰塵多、空氣也不好,進山小路也被車子壓得變形。現在這裡變成了一片綠地。”在中衛市天景山附近生活多年的村民王萬義説。

  天景山地區曾是建築石料開採的集中區,長期無序開採形成裸露的基岩陡坡,留下堆積成山的廢棄礦渣和松散堆積物。水土流失嚴重,嚴重影響周邊的生態環境。廢棄後的礦山遭風化侵蝕,出現岩塊掉落的現象,形成了地質災害隱患。

  為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恢復廢棄礦山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寧夏地質資料館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實施“寧夏露採石灰岩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因子影響機理及修復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

  “為治療這塊歷史瘡疤,破解生態修復難題,我們綜合分析了當地生態環境、植物群落等因素,篩選出8種抗逆性先鋒植物,採取鋪設微噴水管等節水保墑措施,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安裝多套科學實驗儀器,實時記錄氣溫、濕度、降雨量等數據,為研究影響植被生長的生態地質因子奠定基礎。”寧夏地質資料館黨委委員、綜合研究科科長張汐&&,項目組利用軟體模擬計算嚴格把控工程量,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自然生態破壞。採取了地形地貌重塑、土體重構等生態修復措施,清運礦山堆積的礦渣、建築垃圾,開展邊坡削坡、危岩清理等工程,改善礦山土壤結構和立地條件。

  王萬義&&,中衛天景山地區屬中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和沙漠氣候的特點。在高溫少雨、蒸發量大且無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灌木長勢如此旺盛實屬不易。

  “讓一個礦山變綠不是我們的終點,讓所有廢棄礦山變綠才是我們的目標。”張汐説。項目的成功實施和科研成果有望在區內同類型礦山廢棄地推廣應用,進一步發揮地質科技支撐作用,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同類型礦山生態修復提供新思路,改善黃河流域寧夏段廢棄礦山生態地質環境,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糾錯】 責任編輯:姜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