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咱這西紅柿長得俊不俊!品種好、品質高,肯定會受市場的歡迎。”農戶楊紅霞自信地説。盛夏的吳忠市利通區郭家橋鄉山水溝特色産業園內,一棟棟溫棚內穿梭着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到處蕩漾着喜人的豐收景象。
郭家橋鄉是吳忠市利通區的傳統農業鄉鎮,近年為解決大部分村集體經濟困難的問題,這個鄉依託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通過通過“黨建引領、資源共享、聯合發展”新方法,抱團發展、跨村聯建,有效解決了班子弱、集體窮、産業單一等系列阻礙,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帶領村民走上了一條致富路。
——山水溝村:黨建賦能強引領
“村裏這幾年大變樣,主要歸功於有個強有力的村黨支部。”村民們一語道破山水溝村發展的秘訣。從以前的單一發展模式到如今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山水溝村黨支部着力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黨建富民強村,迎來了巨大變化。
為了進一步解決農産品好種難銷的問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及老百姓的收入,2023年山水溝村採取村“兩委”帶頭入股、黨員示範、農戶入股的方式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總投資160萬元,吸納本村黨員及普通群眾30余戶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後,山水溝村採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由企業提供種植品種和技術,並在農産品成熟後統一進行回收銷售,村集體集中承租山水溝特色産業園19座溫棚,為其提供種植基地,種植黃柿子、普羅旺斯西紅柿、乳瓜以及櫻桃蘿蔔等農産品,農戶則提供勞動力,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還能學習技術、增加收入。
當年山水溝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為村集體增收30萬元。今年,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45萬元左右。山水溝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民增收、企業發展、地方受益,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郭家橋村:流轉土地促增收
在郭家橋村,連片的農田綿延向遠方,微風拂過,土地散發着泥土的芬芳,種子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成長。2024年,郭家橋村新任村書記上任後,以每畝700-1200元的價格,將本村群眾的670畝土地進行流轉,用來種植玉米、水稻、大豆。
“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道路上,我們村不斷嘗試挖掘特色優勢。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生産規模化、高效化,節省了人力成本,預計可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左右。”郭家橋村書記馬學峰介紹説,“種植人員優先聘用本村勞動力務工,村民不僅可以得到土地租金,還能依託種植實現靈活就業。”
“我們村日子過好了,收入多了比什麼都強。”村民馬金香感慨道。郭家橋村通過挖掘鄉土資源、放大特色價值,推進土地流轉及流轉後規模化種植經營,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破解農村集體收入增收難題,今年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18萬元左右。
——金水河灣農業産業園:三村抱團拓新路
在金水河灣農業産業園的設施溫棚內,一排排綠色的藤蔓上,成熟的西紅柿宛若一個個火紅的小燈籠點綴在綠葉間,果香四溢,沁人心脾。採摘工人們滅回穿梭,忙着將西紅柿採摘、分揀、裝箱、搬運,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咱們現在種植的是從安徽引進‘瓦大1號’鮮食番茄,從2022年到今年,從最初的7座棚發展到了12卒棚,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好。”技術人員現場介紹,“今年‘瓦大1號’鮮食番茄能為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左右。”
小柿子,大産業。2021年以來,郭家橋鄉按照“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原則,打破村與村的界線,將馬家大灣村、澇河橋村、劉家灣村3個黨支部結成幫帶隊子,通過“以強帶弱”“抱團發展”的形式,在金水河灣農業産業園建成26座設施溫棚。眼下,大棚裏的西紅柿迎來採摘季,紅彤彤的西紅柿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映紅了村民的增收路。
不僅如此,郭家橋鄉還擴大幫帶對子隊伍,動員轄區其他兩個村加入金水河灣農業産業園共同發展,並嘗試種植蟠棗、無核翠寶、無花果等新品種,走出了一條助力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而郭家橋鄉的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正是吳忠市利通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利通區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深化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統籌謀劃村集體經濟發展,持續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據統計,2023年,利通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6714.64萬元,比2022年增長17%,村集體經濟當年分紅1515.96萬元。(王欣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