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燕鴿村有一顆大柳樹,距今已有107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裏,燕鴿古柳飽受歲月的洗禮,始終茁壯成長,陪伴了燕鴿村的一代又一代。
燕鴿古柳位於燕安家園小區南廣場,經燕鴿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方走訪查證,古柳是村民王成左老人的父親種下的。
在動蕩飄搖的民國亂世中,村民們靠種地難以維持生計。為了尋找生活的希望,也為了躲避戰亂之苦,燕鴿村不少人選擇了遷徙他鄉,王成左一家也不例外。在離開家鄉之前,王成左的父親種下了這棵柳樹,柳樹飽含老人對故土的眷戀,保留老人對家鄉的記憶。在戰亂結束之時,以這棵柳樹為“坐標”,也能讓村民們找到回家的路。
燕鴿古柳不僅是戰亂年代村民們尋根的標記,更是現如今和平年代村民們的精神寄託。
“村裏的發展太快了,原先破敗的小漁村,如今也是高樓遍地,唯一不變的就是這顆古柳,對我們這些老人來説,古柳就是家。”打小在燕鴿村長大的村民周希福如今已年入古稀,退休後最大的愛好就是圍繞古柳創作一些散文和詩歌,他的作品都被燕鴿村黨支部書記楊立剛用心收錄到了村史館裏。
“村民創作的文藝作品,飽含着對家鄉的熱愛,記錄着村裏的發展,是值得珍藏的寶貴財富。”據燕鴿村黨支部書記楊立剛介紹,為滿足村民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燕鴿村在古柳周圍開闢空地,建設古柳文化廣場,供村民們日常活動。
圍住古柳的一圈鐵柵欄上面印着全村人的姓氏,一共122個,字體大小不一,代表着人數的差異。字體最大的姓氏是“王”,有近兩百人。字體最小的姓氏是“岳”,僅有一人,是外地嫁來的媳婦。
燕鴿村雖有百家姓,但仍是一家親。燕鴿村是有名的無訟鄉村,村民們和睦相處,即便有摩擦,村委會或者村中有名望的人出面調停,事情往往都能圓滿解決。
古柳文化廣場還是村民們協商議事的場所,也讓村民們在柳樹下聽聽戲、下下棋、説説事、評評理的傳統得以傳承。在村子裏有問題需要解決時,村委會成員便搬來小馬扎或椅子圍坐在廣場一角和村民們進行商議,“村民事情村民議”的民主協商氛圍也日益濃厚。
“每天傍晚,古柳下都會聚滿納涼聊天的村民,這時候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等各類活動,效果都非常好。”楊立剛説,村裏依託古柳文化廣場這一陣地,打造了“古柳夜話”黨建品牌,在這裡定期舉辦黨紀學習教育等各類講座,開展“好婆婆好兒媳”“最美家庭”“美麗庭院”評選等推動移風易俗的活動,還舉行節日演出,極大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