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興慶區月牙湖鄉成功入選2024年農業産業強鎮立項名單。從移民搬遷到脫貧出列,再到産業強鎮,月牙湖鄉通過發展産業逐步擺脫貧困面貌,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入選國家級農業産業強鎮立項名單的“山鄉巨變”。
麻編文化IP “編織”農民新生活
呆萌小牛、灘羊寶寶、絲路駱駝……在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四村麻編手工坊,這些造型精美,富有寧夏地域特色的麻編工藝品,在村民的鉤針下,銷往國內外市場。
“我們做的産品豐富,有杯墊、抱枕、地墊等麻編生活實用品,還有駱駝、賀蘭山岩畫等麻編工藝品,從工坊建立到現在,訂單就沒斷過,部分麻編製品甚至賣到了國外。”手工坊管理員虎海霞,一邊檢驗着村民剛製作的麻編手做玩偶,一邊介紹道:“手工坊成立於2017年,在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麻編技藝傳承人張璟的帶領下,形成富有特色的麻編文化IP,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我是張璟老師帶的第一批學生,從零基礎開始學習麻編,經過幾年的學習,技藝也有很大提升,現在也成為手工坊的管理員,開始培訓新的員工,有了新的身份。”虎海霞説。
手工坊像虎海霞這樣經歷的村民有很多,他們大多是村裏的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婦女,曾生活在比較偏僻的山村,有的不識字,經濟收入來源單一。工坊因地制宜開展培訓,邀請村民學習麻編技藝,從零基礎開始,循序漸進,耐心教授技藝,培訓過程中收購了所有村民們編織的産品,也建立起工坊與村民之間的信任,提高村民編織好産品的信心。
今年56歲的馬有雲就是其中之一,因一場車禍不幸導致右腿高位截肢,要強的他不願意就此一蹶不振,主動到手工坊學習麻編技藝,目前已是手工坊的熟練工,可以獨立接受訂單任務。“自從車禍後,一直在家,也沒有收入,來到這邊,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做做麻編,一個月還有收入,心情也好。”馬有雲説。
一針一線,一勾一挑。村民們不僅靠麻編改變了生活,也讓這項非遺技藝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目前來手工坊務工村民固定有40餘人,人均月收入能達到500元至2000元,同時通過麻編職業技能培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參加,讓村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助力鄉村振興。
撥響致富路上好“蒜”盤
停下三輪車,月牙湖鄉濱河家園五村村民劉岳將剛剛拉來的新鮮大蒜在工廠卸下,搬往車間深處。在剝蒜廠工作三年的他,嘗到在家門口就業的甜頭,他便帶上老伴一同加入。
“剝蒜廠是個好地方啊!我今年都67歲了,出門打工也沒出路,能在家門口就把我和老伴兩個人的就業解決了!”説起剝蒜廠的這份工作,劉岳樂得眼睛瞇成一條線,像他和老伴一樣在剝蒜廠上班的村民還有六七十人,在這裡大家平均一個月工資有1500-2000元,既能顧到家,又能保障好生活,這日子便有了奔頭。
據了解,濱河家園五村剝蒜廠自2018年正式投入運營,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集原料收購、精細加工、貨物冷藏與流通等多功能於一體。配備有4座保鮮冷庫,總儲藏能力3噸,還配有2&色選機,3輛運輸車,年加工量穩定在1000噸以上,加工後的凈蒜米銷往銀川各大批發市場。
據濱河家園五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馬國平介紹,為鼓勵企業帶動村民穩定務工,濱河家園五村經過“四議兩公開程序”,對剝蒜廠的場地租金進行了一系列減免,2023年11月重新簽訂協議後,每年僅收取租金6萬元。
2024年,為進一步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鼓勵更多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濱河家園各村利用村集體資金對在剝蒜廠務工的低收入人群制定了補貼政策,對月收入達到600元的每戶補貼200元,達到1200元的每戶補貼400元,達到1800元的補貼每戶600元。目前濱河家園一至五村已動員31戶低收入農戶到剝蒜廠務工並享受務工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