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株小樹承載着我們的希望,從此扎根在科爾沁沙地的藍天白雲下,成為三北防護林中防風固沙的一員。”5月1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蒙遼邊界巴克窯項目區,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楊俊峰嚴格按照“深栽淺埋”種植步驟種下一株樟子松後,深有感觸地説。
當天,“三北工程攻堅戰在行動”媒體行活動之“我為三北種棵樹”活動,在甘肅省民勤縣和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同步舉行。來自15家媒體的30余名記者分別在民勤縣青土湖生態綜合一體化治理示範區種植梭梭360株,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蒙遼邊界巴克窯項目區種植元寶楓、樟子松共50多株。
在科爾沁左翼後旗植樹現場,中國林科院研究員黨宏忠、王鋒,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為大家詳細講解了植樹要領,演示了“深栽淺埋”種植法的具體步驟。應用這種技術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90%以上,造林成本降低44%左右,節省水資源55.8%。
中國日報社記者崔佳曾在新疆體驗過在沙漠中種植梭梭,她&&,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北工程這片“綠色長城”是幾十年來幾代人接力栽植而成,在這裡親身體驗後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
“三北工程攻堅戰在行動”媒體行活動自5月13日啟動以來,記者們分為東、西兩條線,深入寧夏、甘肅、內蒙古和遼寧的7個市(盟)11個縣(旗)治沙一線採訪,並及時編發稿件,通過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全媒體報道,反映三北工程攻堅戰的生動實踐。採訪內容既突出了各地的區位特色,又凸顯了三北工程攻堅戰的工作亮點;既有先進人物故事,又有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模式。採訪對象既有地方黨委政府和林草部門的推動者參與者,又有造林大戶、企業代表等親歷者受益者。同時,隨行專家團隊的實時講解,為新聞報道注入了更多科學內涵,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展現了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進展成效。
封面新聞記者盧蕩兩年前曾到科爾沁沙地採訪過。他&&,再訪科爾沁沙地,最深的感受來自“變”與“未變”。在內蒙古科左後旗,同一地點、幾乎相同的風力之下,這次探訪不僅未見流沙,甚至罕有風沙,切實感受到的“變”,正是三北工程攻堅戰成果的一個縮影。在遼寧彰武,73歲的造林大戶侯貴接受採訪時説“只要幹得動,我就不下山”,這種“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不變”精神,正是萬千三北攻堅人的縮影。他説,“只要精神不變,黃沙漫天一定會變成碧草藍天。”
楊俊峰&&,在遼寧和內蒙古採訪三北工程攻堅戰,他感受到了“震撼和感動”。
震撼源於“一片海”,那是防風固沙的林海。在彰武縣章古&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防治示範區,他看到了拍攝於同一個地方的兩張對比圖,一張是2018年的沙海無邊荒漠圖,另一張是2022年的水草豐美林海圖,“令我震撼的是,變沙海為林海,這個地方只用了短短4年時間。從那隨風起舞的林海草浪中,我看到了彰武人民治沙的決心和勇氣。”
感動源於“一棵樹”,那便是樟子松。樟子松具有生長快、耐乾旱、耐瘠薄、耐嚴寒、抗風沙和抗病蟲害特性,是三北工程採用的主要固沙樹種之一。“我在朝克吐站長的指點下,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深栽淺埋’的種植步驟,這小小的一棵樹,凝聚了幾代治沙人經年累月的經驗和心血。”他相信,有了這些扎根在科爾沁沙地的小樹苗,科爾沁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