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縣閩寧派出所:深耕“塞上楓橋”品牌 繪就民族團結圖景-新華網

永寧縣閩寧派出所:深耕“塞上楓橋”品牌 繪就民族團結圖景

2024-04-09 14:20:02
來源:永寧縣委宣傳部

  閩寧鎮地處賀蘭山東麓旅游觀光帶,是福建和寧夏對口協作的窗口。第一批移民搬遷至此已有30餘年。如今,這個純移民鄉鎮從昔日“幹沙灘”變成“金沙灘”,是中國東西協作、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吸引了眾多目光。

  近年來,永寧縣公安局閩寧派出所立足民族地區移民搬遷實際,堅持把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雙線融合,深耕“塞上楓橋”警務品牌,全力做好保民安、護民利、惠民生各項工作,走出了一條護航移民安置區域特色之路。

  多元聯動 繪就群防群治“同心圓”

  長期守護在這片“金沙灘”上的閩寧派出所,以“石榴籽”警務室為依託,圍繞共建共治共享目標,逐漸建成由派出所、鄉鎮綜合治理中心、司法所以及村兩委幹部和群眾共同參與的“多元自治圈”。通過“警格+網格”融合,他們將閩寧鎮按村劃分為9個警務區,並將村內片區劃分為16個警格,每個警格配備1名社區民警,16個警格融入全鎮89個網格中,充分壓實社區民警職責。同時,組織網格內黨員幹部和群眾、治安積極分子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和治安防範,畫好“同心圓”,守護萬民安。此外,閩寧派出所推動落實“解小憂、辦小事、抓小節、重小諾、破小案”五小工程,培育孵化平安類社會組織,進一步築牢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不斷夯實。目前,全鎮入戶走訪率100%,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率98.6%,群眾滿意度達100%。

  因地制宜 探索群眾自治“新模式”

  “大家都是鄉親,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解開了就好了。”“説得沒錯,咱村裏最近的3起糾紛都在‘和諧大叔’的幫助下順利化解了,大叔們熟悉情況,辦事公道,又快又好!”……位於農家小院的原隆村警務室裏,閩寧派出所“和諧大叔”義務調解組和村民圍坐一堂,暢聊着村裏的大事小情,十分熱鬧。閩寧派出所積極推動“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在全鎮挑選了9名有群眾基礎、富有熱心腸,不同民族的老黨員、老幹部,組建“和諧大叔”義務調解組,充分發揮他們情況明、人頭熟、經驗足、辦法多的優勢,深入群眾家中,擺事實道理、講法律法規,將一個個矛盾糾紛發現於萌芽、化解在源頭。同時,由村黨員、司法等部門幹部、律師、網格員、治安志願者組成“原隆紅義警”“福寧衛士”“集市衛士”等8支巡防隊伍,晝夜活躍在治安巡邏防範第一線,各族群眾自覺做維護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建設者、維護者、促進者,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一體發力 跑出合成作戰“加速度”

  “以前出門打工,總擔心家裏,這幾年,家門口成立警務站後,全鎮社會治安好了,我心裏踏實多了。”提起如今的變化,村民稱讚道。閩寧派出所堅決落實“主防”責任,打通壁壘、加強協作,綜合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建設智慧看家家庭探頭、電動車GPS智能防盜系統等;以聯勤警務站為點、鎮區街道為線、邊界卡點為圈的點、線、圈、面、空中“五位一體”網上網下合成作戰&&,實現了治安風險智能預測預防、違法犯罪精準合成打擊,服務群眾高效便捷。“通過綜合指揮室的精準調度,案件辦理隊和社區警務隊互為協同,提高了案件偵破效率,同時提升了民警精準打擊違法犯罪能力和執法辦案水平。”案件辦理隊負責人李凌寒&&。此外,閩寧派出所創新視頻指揮調度、陽光警務三級聯調等工作方法,打造“原隆鄉村快警”警務新模式,推動基層社會風險預知預警在前、排查化解在前。用法治力量築牢民族團結的基石。

 真情護航 厚植民族團結“石榴情”

  近年來,在閩寧協作的推動下,閩寧鎮的葡萄酒、種養殖、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産業逐漸成熟壯大,先後成功引進並落地投産多個項目。“直播帶貨一個月就能掙5000多元。”和諧溫馨的家庭、體面的工作、可觀的收入、家門口上班……這樣的生活,馬燕之前想都不敢想。原來,社區民警在走訪中發現,閩寧鎮男性村民普遍出門在外打工,婦女在家帶孩子、照顧老人。閩寧派出所加大摸排走訪,積極與企業、村民溝通協調,輸送本地村民就業。聯合閩寧鎮黨委、政府共同組建“巾幗扶貧車間”,組織婦女走進“手藝課堂”,學習手工編織等技能,慢慢地,以馬燕為代表的村民們走進企業,憑着好學實幹的勁頭,把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同時,閩寧派出所在警務室搭建“雙扶志”“三扶”等小課堂,聘請法官、公益律師為村民講授法律、安全防範知識,幫助村民知法守法。將留守兒童組織起來上興趣課堂,聽警察故事,學習用火、用電安全知識,並普及法律常識,法治宣講融入了各族群眾日常生活,以情感為紐帶,拉近了群眾之間的距離。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