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寧夏日報報業集團“美麗新寧夏 黃河千里行”採訪小分隊來到永寧縣,走進“紅色”村莊,把脈“紅色引擎”繪就群眾幸福生活的新圖景。

宋澄村全貌
一進望洪鎮宋澄村,便踏上了“紅色之路”。進了村口就是紅色教育主題公園,漫步在公園的紅色長廊,兩側八塊浮雕栩栩如生。北側浮雕是以紅色革命為主題,分別是紅色啟蒙、英勇鬥爭、前赴後繼、解放寧夏的內容,南側是以鄉村振興為主題,分別是産業興旺、生活富裕、守望相助、鄉風文明的內容,浮雕訴説着一個個紅色故事,讓人不由得追憶起那些烽火歲月。

紅色教育主題公園的八塊浮雕栩栩如生
宋澄村是革命先烈戰鬥過的地方,1939年,中共寧夏地下黨工委書記崔景岳於危難之際,接任中共寧夏工委書記職務,將中共寧夏工委,設在永寧縣望洪鎮宋澄小學。

星星之門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宋澄村挖掘紅色資源,建成以紅色教育主題公園、景岳廣場、紅色印記主題教育展示中心、紅色大講堂為主的‘紅色宋澄’黨建大陣地。”宋澄村駐村第一書記白雲介紹,在“紅色宋澄”開展重溫入黨誓詞、觀摩教學等活動,講好崔景岳的故事,教育黨員幹部傳承紅色基因。2021年,宋澄村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

紅色教育主題公園
截至目前,宋澄村累計接待區內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270多家,1.1萬名黨員、幹部到“紅色宋澄”觀摩學習,開展黨性教育和主題黨日活動,有效豐富了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內涵,讓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在黨的旗幟下凝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為實現美好生活而攜手奮鬥。

景岳廣場
“現在紅色故事越講越吸引人了,我們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了,紅色氛圍變得越來越濃厚了。”宋澄村村民吳光耀説,身邊人主動參與到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進程中,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相信群眾的光陰會越來越好。
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近年來,除了“土地增收”外,村裏也在用紅色文化豐富旅游內涵,用旅游帶動紅色文化傳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目前,我們正圍繞新華湖自然資源,着手建設燒烤長廊、親子沙灘、星空帳篷營地、觀光垂釣區,打造集電子商務、特色農産品展示、民俗體驗、特色餐飲、傳統手工作坊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旅游街,開展紅色研學,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白雲説。
紅色旅游做起來,綠色産業強起來,每逢周末假期,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7.6萬元增長到55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2元。預計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100萬元以上。

仁存渡口遺址
記者作別宋澄村,來到李俊鎮雷&村以東黃河流經的堤岸上,但見一塊石碑屹然佇立,赫然寫着“仁存渡口”幾個大字。黃河水汩汩流淌,裹挾着崢嶸歲月。
1949年9月23日夜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先頭部隊在仁存渡口橫渡黃河,拉開了解放銀川的序幕,也給這個千年古渡留下了一段紅色記憶。
千年古渡展新顏。近年來,隨着附近幾座黃河大橋的陸續建成,仁存渡口雖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紅色基因並沒有隨着歲月的流逝而消退,流經的黃河水,仍然養育着一方百姓。

雷&村新貌
沿公路向前,經過一段綠色小道,便進入了雷&村。村口高大的石柱門頭,散發出古樸而莊重的氣息。一進村便看到村民們正在打乒乓球鍛煉身體,道路兩旁是新蓋的樓房。“老百姓現在都住上了樓房,尤其是冬天有暖氣,再也不用燒炕了。”雷&村黨支部書記強萬福邊走邊介紹。

雷&村村民在休閒運動
2015年10月,雷&村和東方村1000多戶村民整村搬遷到雷&&心村,洗腳上田從平房搬進樓房,老百姓喜上眉梢。
在雷&村畫室裏,擺着一幅農耕圖。“看,就像圖上畫的,過去農耕依靠的是耕牛、騾馬等畜力,人幹的是苦力活。”78歲的雷&村村民翟文明説,如今種田全程機械化,土地流轉後,村民去外面打工,有了兩份收入。

雷&村村民收穫西瓜
“我們村以種植業為主,多是種瓜和種菜。今年種植的玲瓏小番茄,基本形成規模。從4月份開始,村民可以在家門口打工,一天能掙150元呢。”強萬福笑着説。
千年古渡承載起紅色的記憶,從那時起雷&村有了一抹紅色,如今它依舊被這抹紅色照亮了幸福。
今年以來,永寧縣紮實開展“一村一年一事”行動,69件辦理事項已完成42件,其餘正在推進。先後組織望洪鎮創建自治區級鄉村治理示範鎮,宋澄村等創建自治區級鄉村治理示範村。接下來,永寧縣將聚焦李俊鎮和望洪鎮蔬菜基地,實施“三品一標”行動,打造生産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産銷銜接緊密的綠色標準化蔬菜生産基地。
永寧,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有萬家燈火的幸福,有歲月靜好的寧靜。紅色引擎正讓“紅色村莊”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讓紅土地上的人們在“紅色力量”的牽引下,創造着更加甜蜜的生活。(記者 蘇峰 杜曉星 何耐江 王沛瑤 楊玉瑛 何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