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六盤山東麓的彭陽縣,是一塊紅色沃土,先後有五支紅軍隊伍過境並開展革命活動,在這裡,打響了解放寧夏第一仗——任山河戰役。
多年來,當地幹部群眾沿着先輩足跡,賡續紅色血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改山治水,在黃土地上繪製“富春山居圖”。進入新時代,彭陽兒女沐浴清風、奮楫爭先,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本色。

彭陽縣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內涵深厚,從1935年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長征過彭陽播下革命火種,到1949年彭陽任山河戰鬥打響解放寧夏第一仗,在彭陽縣留下多處革命舊址遺址。
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堅定理想信念、真心為民的宗旨意識、艱苦奮鬥的生活本色、率先垂範的行為準則,串聯起彭陽縣寶貴的文化圖譜,成為彭陽的根脈和靈魂,在歲月變遷中熠熠生輝,彰顯出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

彭陽縣自1983年建縣以來,歷任縣委和政府牢記初心使命,一任接着一任幹、一代接着一代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在生態治理中孕育了“三苦作風”,走出了“彭陽路子”,留下了以鐵的紀律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生動實踐。
“這些資源,成為廉潔文化建設的資源寶庫,成為對黨員幹部進行黨風廉政教育豐富而鮮活的生動教材。”彭陽縣堅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探索出“紅色+”廉潔文化教育模式,建設“一鄉鎮一特色”廉潔文化教育點,不斷培育和形成崇德尚廉、崇廉拒腐、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

彭陽縣依託全域性紅色文化資源,修繕喬家渠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小岔溝毛澤東長征宿營地、中共固原縣委舊址,佈置了彭陽縣博物館紅色彭陽專題館、任山河專題展館、任山河戰鬥紀念館、中共麻子溝圈區委紀念館、中共固原縣委紀念館、小岔鄉黨史學習教育館等紅色展館6個,構築廉潔文化教育載體。
多植荷花塘自清。廉潔文化建設,潛移默化滋養當地幹部群眾。小岔鄉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良好家風家教,孟垣鄉村民救死扶傷捨己救人、返鄉大學生傳技術帶農致富、城陽鄉鄉賢救災惠民、積善延年的嘉言懿行……展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事例比比皆是。

這些無形的資源,成為彭陽人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一代又一代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教育寶藏。2022年,彭陽縣在城陽鄉利用紅軍長征途中夜宿喬家渠遺址建成“紅色+長征精神”廉潔文化教育點,在孟垣鄉利用紅軍長征十三大隊宿營地遺址建成“紅色+民風”廉潔文化教育點,在草廟鄉利用固原縣委遺址建成“紅色+作風”廉潔文化教育點,在紅河鎮利用紅河地下黨支部遺址建成“紅色+黨風”廉潔文化教育點,在新集鄉利用中共峁堡地下交通站遺址建成“紅色+民族團結”廉潔文化教育點。
彭陽縣不斷賦予紅色廉潔文化新的內涵和時代特徵,使紅色廉潔文化的精神血脈在延續中充實。“我們堅持每月一個廉潔教育主題,讓黨員幹部把遵規守紀刻在心中,內化為言行準則,在全縣營造風清氣正的幹事創業環境。”彭陽縣紀委監委負責人説。(記者 剡文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