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多措並舉 綠進沙退-新華網

寧夏中衛:多措並舉 綠進沙退

2023-07-26 09:03:57
來源:新華社

  位於寧夏中衛市境內的一處沙漠,草方格已將風沙固定,地表長出植被(7月19日攝)。寧夏中衛市是草方格沙障的起源地,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同中衛鐵路固沙林場職工、當地群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而成。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位於寧夏中衛市境內騰格裏沙漠的杭州亞運會寧夏中衛防護林(7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位於寧夏中衛市境內騰格裏沙漠的草方格治沙區(7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寧夏中衛市是草方格沙障的起源地,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同中衛鐵路固沙林場職工、當地群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而成。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騰格裏沙漠邊緣的防護林帶與沙漠交匯處(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衛段穿越騰格裏沙漠的18公里高速公路旁的草方格固沙區及防護林帶(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寧夏中衛市是草方格沙障的起源地,該技術由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同中衛鐵路固沙林場職工、當地群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而成。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兩側形成了綠色長廊(7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pagebreak

  7月21日拍攝的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衛段穿越騰格裏沙漠的18公里高速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7月19日拍攝的植被覆蓋的中衛市黃河沿岸(無人機照片)。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pagebreak

  7月19日拍攝的植被覆蓋的中衛市黃河沿岸(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7月20日拍攝的寧夏中衛市沙漠光伏産業園光伏電站(無人機照片)。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pagebreak

  7月19日,中衛市西郊林場場長唐希明在栽種技術處理過的灌木苗,進行夏季雨季造林試驗。如果成功,可實現春、夏、秋三季造林。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7月21日,農戶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田間採摘硒砂瓜(無人機照片)。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7月21日,農戶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田間採摘硒砂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7月21日,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的瓜農給發往海口的運輸車裝車。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pagebreak

  7月20日,游客在中衛市沙坡頭景區騰格裏沙漠體驗沙漠騎駱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7月20日在中衛市沙坡頭景區騰格裏沙漠拍攝的星星酒店(無人機照片)。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7月19日,中衛市漠貝葡萄酒莊的工作人員在地窖提取酒樣,進行檢查。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7月21日,採摘女工在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搬運枸杞。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pagebreak

  7月21日,採摘工在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中衛市杞園春枸杞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枸杞種植基地採摘枸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7月21日,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中衛市杞園春枸杞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準備將鮮枸杞進行烘乾處理。

  寧夏中衛市是歷史上風沙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裏沙漠距中衛城區僅4-5公里,沙漠周邊村莊經常受到風沙侵害,黃沙掩埋農田、侵蝕黃河。

  經過70年的艱苦奮鬥,中衛市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生態經濟林,發展特色農業、光伏産業、沙漠旅游業等,實現了“綠進沙退”的重大轉變,已治理沙漠150萬畝,使騰格裏沙漠後退了25公里。治理區天然植物由25種增加到453種,植被覆蓋率由原來不足1%上升到42%。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