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質局簡介
2023-10-26 18:55:40 來源: 寧夏地質局

  寧夏地質局成立於1958年,1999年屬地化管理,是自治區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履行技術支撐、資源保障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承擔基礎性地質調查評價、戰略性礦産資源勘查和公益性地質技術服務等工作,多年來為國家和自治區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5年12月,寧夏地質局完成了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現有下屬單位12個,職工5731人(含離退休3571人),在職在編職工199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068人。全局正高職高級工程師51人,高級工程師241人;博士16人,碩士122人,擁有地質災害治理類、測繪類、水資源評價等甲級資質14項,先後購置了遙感無人機、數字化遙測地震儀、EH4連續電導率成像儀、V8多功能電法工作站、金屬鑽孔測井儀等先進勘查設備,已發展成為我區地質隊伍規模最大、專業門類最全、技術力量最優的綜合調查和地質科研單位。

  建局60年來,先後在寧夏境內探明礦産地200余處,發現了50余種工業礦種、300余處礦床,探明了33種礦産資源;發現了賀蘭山、寧東、寧南、香山4大煤田,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401.3億噸,奠定了寧夏煤炭資源大省的地位;實施完成了“總理井”“亙古第一井”“生命工程第一井”等水文地質探採結合井400多眼,保障了70多萬缺水地區和生態移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在全區各縣市(區)探明並提交了46處大中型水源地,保障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居民飲水安全。多次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通報嘉獎。

  近年來,地質局黨委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為己任,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自治區“三大戰略”實施,圍繞“三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戰略、銀川都市圈建設,編制完成了一系列地質工作頂層設計,建成了高分寧夏中心、中阿地學合作研究中心、寧夏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應用示範中心、寧夏地熱能資源應用推廣中心、寧夏深部探測研究中心等“五大中心”,為充分履行“三性”職能、高質量服務自治區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建成了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寧夏數據共享支撐&&,實現了國産高分數據在全區統一管理及推廣應用;開發了基於高分遙感數據的人工智能監測系統,開啟了寧夏傳統遙感監測技術向智能化自動識別轉變的先河,成為在全國推廣的“寧夏經驗”;規範了生態紅線勘界定標工作流程,統一了技術標準和方法,走在全國前列;首次在銀川盆地發現對流型深層地熱資源,調查發現大片特色農業發展的富硒土地,為地方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高質量完成的賀蘭山生態恢復治理項目,在全區樹立了標杆;推出了寧夏首部地質科普“滄桑賀蘭”4D影片,打造了“流動地質博物館”等地質文化品牌,形成了地質“大科普”局面。堅持一手抓業務一手抓黨建,按照“一年強基礎、兩年上水平、三年爭一流”目標任務,深耕細作黨建與業務融合,推行黨建年度考核“末位調整”制度,2018年度全局黨的建設位列全區88個部門單位第5名;地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地勘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能效領跑者”、自治區效能目標管理考核一等獎第一名等各類獎項90多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地質局黨委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和石泰峰書記對地質工作的3點指示,圍繞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實”字當頭、“幹”字為先,全力支撐能源、礦産、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着力解決對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以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高質量服務奮力開創新時代地質事業轉型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實現寧夏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地 址:寧夏銀川市西夏區北京西路215號

  &&電話:0951-2036828

  傳 真:0951-2021253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