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鋼集團:創新為翼 引領70載奮進路-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5 10:01:04
來源:新華網

包鋼集團:創新為翼 引領70載奮進路

字體:

  70年的建設奮鬥歷程中,包鋼始終堅持科技強企戰略,以技術進步為突破口引領發展,積極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企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持續推動産業發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1965年包鋼焦煤配比攻關取得重大進展、1966年使用國産1150毫米初軋機成功軋製出第一根鋼坯、1971年第一批245×10毫米無縫鋼管成功“走下”生産線,打破了中國無法生産大口徑無縫鋼管的困境、1976年成功試軋出我國第一根每米60公斤重型稀土鋼軌……在極端艱苦的建廠初期,包鋼在塞北戈壁相繼建成了高爐、焦爐、平爐以及礦選、鋼軋、公輔等各種重點設備、生産系統,創造了新中國鋼鐵工業多個“第一”,多項産品填補國家空白。

  20世紀90年代,包鋼鋼鐵、稀土兩大産業相繼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初步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創新進程進一步加快,從單純的自主攻關步入“引進細化吸收再創新”的更高層次。

  進入新發展階段,包鋼集團順應時代大勢和發展需求,充分釋放結構調整效能,以高端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智能化賦能企業轉型升級,以綠色化贏得企業生存未來,實施“優質精品鋼+系列稀土鋼”戰略,不斷夯實産品核心競爭力,瞄準地區優勢産業用鋼,優化調整板、管、軌、線傳統優勢品種結構,實施戰略産品培育計劃,打造細分領域拳頭産品,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結構調整。

  全國首&套固態儲氫系統示範裝置、首發裝配式鋼結構住宅用高強耐候抗震熱軋H型鋼、研發出口H400級過共析高強耐磨鋼軌、量産380HB高強度熱處理鋼軌、發布具有“自修復”能力稀土鋅鋁鎂鍍層鋼帶……鋼鐵産品高端化、結構優化、生産質量指標提升方面取得的明顯效果,打響了“包鋼品牌”,夯實了盈利能力。

  “包鋼鋼軌生産可追溯到1969年生産了第一支鋼軌,歷經半個世紀,通過設備升級、技術改進、創新研發,目前包鋼可生産鐵標、歐標和美標等標準鋼軌、硬度級別從260HB到400HB的鋼軌,基本涵蓋了標準內所有鋼軌。”包鋼股份技術中心鋼軌所所長薛虎東&&。

  目前,包鋼具備1750萬噸鐵、鋼、材配套能力,涵蓋12400個鋼種和規格,出口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産品應用到青藏鐵路、鳥巢、大興機場、“中國天眼”、三峽工程、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鐵路鋼軌等國家重點項目。

  為擦亮“稀土之都”這塊金字招牌,包鋼集團着力當好“兩個稀土基地”建設主力軍,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聚力發展稀土新材料和應用産業,加大稀土利用科技攻關力度,推進“稀土+”協同創新,瞄準稀土終端應用新領域,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

  早在1959年,包鋼就自製生産了我國工業規模的第一個稀土産品——稀土硅鐵合金,中國稀土工業就此在包鋼發端。現階段,包鋼承擔了約三分之二的國家稀土總量控制指標生産任務,稀土選礦、冶煉分離、金屬産能産量全球第一,磁性、拋光材料産能均居世界首位,每年供應全國稀土原料産品60%以上、全球40%以上。

  其中北方稀土自主研發的“斷熱稀土玻璃涂層”被認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首批次新材料,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可批量生産出滿足閃爍晶體生長需求的晶體級無水稀土鹵化物,實現高端稀土功能晶體材料國産化;“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産節能降碳技術”入圍各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原材料工業20大低碳技術”,成為行業節能降碳領跑者;稀土院天津分院與中紡院天津紡科聯合研發的“稀土光蓄熱抗菌纖維製備及其面料關鍵技術開發”獲得第九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綠色先鋒獎,成為“稀土黑科技”進入紡織科學領域的新鮮力量,讓稀土新材料走進百姓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包鋼成功研發出兼具優異耐熱、耐候、阻燃、加工性能和力學性能的環保高性能系列稀土助劑關鍵技術,制定了我國首個環保PVC稀土複合熱穩定劑行業標準,打破了國外高端助劑技術壁壘,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就研製出第一款PVC型材用的穩定劑並且在下游廠家得到了驗證,産品性能優於當時的進口穩定劑。同時,上級公司及時提供幫助,幫助建設用於擴大生産的中試線,&&下游企業進行項目合作,有力的政策支持促成了一款穩定劑技術500萬元的項目轉化。”北方稀土瑞泓(包頭)新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産部副部長吳豪説道。

  同時,包鋼積極推動稀土産業與新材料新能源耦合發展,自主研發行業首&套固態儲氫裝置,並推動在叉車、裝載機等領域應用,驅動稀土固態儲氫産業齒輪轉動,為工業用氫、儲氫貢獻了“包鋼智慧”。

  據了解,2024年上半年,包鋼集團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7%,其中“兩個稀土基地”領域研發投入達到15.52億元,創歷史新高。目前,包鋼集團所屬企業中有48家高新技術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1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6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5家。(楊靜)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