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園,濃縮半部青城史。歷經26年的異地遷建,8月24日,備受市民關注的呼和浩特市古城文化園正式開園。開園當天,吸引了媒體記者、攝影愛好者及青城市民的入園參觀。
古色古香的長廊(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漫步在古城文化園,仿佛穿越回遙遠的過去。古色古香的街道長廊、典雅精緻的青磚綠瓦建築,這裡的每一處角落都充滿了故事。
呼和浩特市古城文化園坐落於內蒙古土默特左旗&閣牧鎮,始建於1998年,是一座以明清建築為主體,按呼和浩特舊城革命紀念地、歷史街區、官府民居、店舖商肆、機構場所等原有功能進行復原、建設的大型建築組群,是目前我國最大規模,由異地遷建而成的明清建築群落。文化園規劃建設面積400畝,北靠陰山山脈,南向母親黃河,東連呼和浩特市主城區,西接土默特左旗。
俯瞰呼和浩特市古城文化園(央廣網發 受訪單位供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呼和浩特正處於高速發展期,為了保留這些承載着老青城歷史文化信息的珍貴建築,呼和浩特市決定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古建築,按照 “原物利用、不變原狀、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異地復原。如中共綏遠工作委員會舊址、大召前街、明代邊寧古寺、清代三官廟、共和醫院、巨恒昌櫃房、德泰玉藥店、義泰祥錢莊等建築在此都一一呈現。
“能把這麼大面積的這個建築按照原物不動,原物利用的方式進行遷建,這個難度是很大的,比新建建築難度要大很多。” 呼和浩特市古城文化園陳陽&&,今天能保留下這麼多建築,靠的是技術支撐。據他介紹,遷建期間最多有十幾個工程隊、一千多人同時建設。
該園濃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見證了呼和浩特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一座座滄桑斑駁的古建築裏,承載了青城人的城市記憶和生活印記。
“我們走進這座古城文化園感到很震撼。這座古色古香具有北疆文化特色的古城文化園,對呼和浩特原始原貌以及歷史文化研究,古文化傳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議對呼和浩特市古城文化園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保護,挖掘它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底蘊,展現它的特色內涵,進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發揮它的價值。”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北疆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黃金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記者劉曉祺 見習記者邵玉琴)
原標題:歷經26年異地遷建,呼和浩特市古城文化園正式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