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溢出端午情-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09 09:57:09
來源:新華網

香囊溢出端午情

字體:

  元代葫蘆形香囊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用絹帛或五彩絲線縫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裏面裝上硃砂、雄黃,或繫於腰間、或挂於胸前、或套於腕上,用來避瘟除穢、芳香化濁。

  香囊的主體為葫蘆形,正面依稀可見刺繡圖案,因年代久遠,一些絲線在出土時已經散亂遺失。

  葫蘆香囊的上半部分刺繡着面對面似在互相行禮的兩個人;下半部分最前方繡着一匹棕色駿馬,其後跟着一位騎黑馬、着黃衫的人,正回首望向後面穿綠衣、騎白馬的友人。

  元代葫蘆形香囊出土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黑城遺

  “五彩香囊襟前戴,姑娘娃娃逗人愛。”在古人的認知中,端午正值暑毒盛行,蛇蟲出沒,人們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所以五月五日是“毒月毒日”。由此,民間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習俗,佩戴香囊、手臂纏五彩線,寓意祛病擋災。

  內蒙古博物院收藏着許多香囊,其中一件元代葫蘆形香囊格外引人注目,它出土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黑城遺址。香囊的主體為葫蘆形,正面依稀可見刺繡圖案,因年代久遠,一些絲線在出土時已經散亂遺失,導致圖案有些斑駁。葫蘆香囊的上半部分刺繡着面對面似在互相行禮的兩個人;下半部分最前方繡着一匹棕色駿馬,其後跟着一位騎黑馬、着黃衫的人,正回首望向後面穿綠衣、騎白馬的友人。從這幅圖的其他遺痕中能夠看出周圍還繡有花草、鳥獸、樹木等豐富的內容。葫蘆底部用藍、黃、白、紫四種顏色的布繩編成不同樣式的盤長結,垂墜在香囊下。

  香囊是我國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農耕文化産物,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也是我國傳統飾物之一,別名荷包、香袋、花囊等,因囊中有香料,冠上“香”字,有芳香、文雅的含義。在《易·坤》中稱為“括囊”,在《周易正義》中解釋為“囊以儲物”,由此可得,囊在早期主要用來儲物,部分囊可隨身攜帶,因此被稱作佩囊。

  古人很重視佩戴香囊,香囊便被派上不同的用場。根據文獻記載,香囊一詞出現在漢魏時期,東漢的繁欽在《定情詩》中便有“何以致叩叩?香囊係肘後。”的詩句,意思是用什麼表達我的摯誠呢?係在我肘後的香囊。《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椒專佞(nìng)以慢慆兮,樧(shā)又欲充夫佩幃”都體現了先秦時期人們就有了佩戴香囊的習慣。《禮記·內則》中教導人們:“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xǐ),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意思是未成年的孩子拜見長輩前要洗手、漱口、紮好頭髮、係好香囊,使整個人看上去清潔而味爽,以此表達對長輩的尊敬。“容臭”是香囊的別稱。

  民諺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説法。這個“香草袋”就是香囊,在古人眼裏,香囊是端午節避邪驅毒的“神器”。

  端午節的起源與上古時期的天象、曆法及信仰祭祀文化有關。端午原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故謂之“端午”。端還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即“端午”。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

  在古人的認知中,端午正值暑毒盛行,蛇蟲出沒,人們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所以五月五日是“毒月毒日”。由此,民間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習俗,佩戴香囊、手臂纏五彩線,寓意祛病擋災,所以又有“五彩香囊襟前戴,姑娘娃娃逗人愛”的説法。

  端午節戴香囊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起源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

  端午節不僅有戴香囊、吃粽子的習俗,由於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還形成“角黍燕人喜,龍舟越俗能”的別樣端午節活動。我國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對端午節情有獨鍾的同時,還豐富了其活動內容。遼代,契丹貴族除了吃粽子外,新添了涼糕、棗糕,增加了射柳競技活動。

  元朝詩人虞集在天歷二年(公元1329)創作的《端午賜大長公主》中寫道:“殿閣熏風五月涼,綠荷池上度天香。扇裁團鑒飄羅雪,盌注輕冰靄玉漿。麈尾可消時晝永,彩絲宜祝壽年長。清朝共慶宮闈貴,萬歲菖蒲泛紫觴。”描述了元朝宮廷裏的人們在端午節這天係五彩絲、飲菖蒲酒的活動。

  元代人的“斫柳者於端午日”競技活動,就是射柳比賽。武官取來折斷的柳枝,剝掉柳枝皮,露出青枝插入土中,再將參賽選手的手帕綁在柳枝上,做好標記,然後由一引導者騎馬先行,參賽者挽弓緊隨其後開始射柳,能夠射斷柳枝者給予獎賞。射柳被金、元沿襲,直至明、清。

  從古到今,端午節的一片粽葉,包裹着縷縷情思;一隻香囊,寄託着健康的祈願。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讓我們在粽葉飄香中昇華家國情懷,讓端午節香囊裏的香味縈繞在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心中。 (記者 高玉璞 通訊員 楊萌萌) (本版圖片由內蒙古博物院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