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通遼市科左後旗茂道吐蘇木公音浩饒嘎查農戶文明正在給玉米棒脫粒裝袋。“玉米大豐收,全靠高標準農田建設。”文明喜上眉梢。
據了解,2022年以來,科左後旗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區12個,培養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戶235戶,文明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文明運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種植單元四株玉米80畝,每畝3900株,平均畝産量達1287公斤,較2022年增長55%以上。
“過去這裡的農田基礎條件差,土地不平整,機耕路難通,旱難灌、澇難排。”茂道吐蘇木黨委書記蘇伊勒&&,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在的農田基本設施不斷完善,灌排更加便利,各種農機也能輕鬆運行,種糧省心省力又增産。
近年來,科左後旗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實施田塊整治、土壤改良、配套灌排、整修道路等一大批示範工程,引領全旗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産技術農田13萬畝,帶動全旗“噸糧田”面積20萬畝以上。通過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農田建設實現了宜機宜耕、土壤肥沃、生態良好、高産穩産的良好效果。
高標準農田是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遼市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要求,積極推進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正讓“糧田”變“良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得益於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通遼市科爾沁區余糧堡鎮查幹敖村將耕地由管道輸水灌溉全部改造為高效節水灌溉,水肥施用實現一體化、精準化,避免了土地板結,改善了土壤質量,進一步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産力。“經過測産,每畝地産量增加200斤左右,全村玉米産量增加到110余萬斤,村民增收達到110余萬元。”查幹敖村黨支部書記孫波説。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通遼市先後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10余家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成立通遼玉米高産研究中心、節水抗旱稻研究中心、江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通遼分中心等機構,圍繞通遼市玉米、肉牛兩個主導産業和優勢特色産業創新發展,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培訓與服務等工作,為推進通遼市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2023年,通遼市糧食産量達到189億斤,穩居全區第一,糧食生産實現“二十連豐”。今年,通遼市將全力打造千萬畝現代節水高産農業示範區,建設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400萬畝,推廣玉米密植高産精準調控技術模式600萬畝,實施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800萬畝,打造國家級優質玉米高産示範基地,全域提升玉米種植水平和産品品質,帶動糧食總增産5億斤以上,實現節約地下水10億立方米以上。
同時,大力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鹽鹼耕地改造提升、設施農業、優質飼草基地、現代農業産業園、産業強鎮建設,不斷提升農牧業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全市農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速提高到5%,農畜産品産值向千億級邁進。(記者 薛一群 通訊員 趙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