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市海南區:鄉村振興展新卷 強村富民奔頭足

  • 2023-06-03 22:16
  • 來源: 烏海市委宣傳部

黃河西行客棧帶火鄉村旅遊。

海南區巴音陶亥鎮發展鹽鹼水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

  嶄新的農舍整齊劃一,致富的産業蓬勃興起,文明的鄉風浸潤民心……如今在烏海市海南區的農區大地,一幅“農業強、農區美、農民富”的美麗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作為烏海市農區面積最大的轄區,海南區是該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近年來,海南區緊緊圍繞“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抓關鍵、打基礎、增後勁,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個個鄉村不僅景色宜人、設施完善,而且産業興旺、充滿活力,農區居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産業興旺農戶富裕

  這些天,位于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沙蔥産業生態園的沙蔥基地迎來了今年第一茬收割。放眼望去,沙蔥地裏綠油油一片,村民們都忙活著收割,享受豐收的喜悅。

  “我們這裏有50個大棚,目前已啟動36個大棚種植沙蔥,沙蔥播種一次,可連續採收15年,一年能收割5到7茬,一茬大概收500公斤左右。”巴音陶亥鎮沙蔥産業生態園負責人李萬瑞高興地説。經過幾年發展,這裏的沙蔥種植得非常成功,現在每到沙蔥採收的日子,附近村民紛紛加入沙蔥“採收隊”,利用農閒時間增加收入,真正實現了務農、務工兩不誤。

  “我們來割沙蔥,一天平均下來可以收入300元左右,割得好的話可以達到七八百塊錢。”巴音陶亥鎮村民丁秀芝告訴筆者。

  據介紹,多年來巴音陶亥鎮東興村黨總支創新“黨支部+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盤活村內50棟閒置大棚,將沙蔥種植發展為特色農業産業,帶領更多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海南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規模農業、特色農業、智慧農業,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産業發展路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係,為鄉村振興賦能。

  海南區從加強耕地保護和品質提升入手,堅持守住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持續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配套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切實為農業發展打好基礎。同時,以保元蛋雞、鹽鹼水對蝦等養殖企業為示范,加快推進榮冠生豬等標準化養殖項目建設,廣泛吸納養殖戶入駐羊路井村集中養殖區,逐步形成農牧結合、迴圈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推動農牧業産業集約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

  作為“葡萄之鄉”,海南區充分發揮葡萄産業優勢,著力打造以陽光田宇為中心的葡萄種植及葡萄酒産業集聚區,穩步擴大葡萄種植面積,初步形成了葡萄面積9500畝,年産鮮食葡萄1660噸,年釀葡萄酒1517噸的規模。

  同時,該區積極引導扶持龍頭企業和規模化生産合作社開展“二品一標”認證工作,持續提升保元雞蛋、陽光田宇紅酒等農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烏海葡萄”“巴鎮萬畝灘”品牌影響力,構築具有本地特色的區域品牌體係。

  年初以來,海南區立足鄉村振興的要求,持續優化調整産業結構和布局,橫向調優産業結構、縱向延長産業鏈條,點上布局産業項目、面上拓展産業形態,打造特色果蔬種植示范區,積極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擴大特色瓜果蔬菜種植面積,推動特色資源向優勢區域集聚,實現特色産業融合發展。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海南區從提升農區基層黨建入手,加強各村黨組織建設,通過黨建引領,助力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過去,拉僧廟鎮曙光村一直以飼養成本高、生長周期長、出肉率低的本地牛為主,每年養殖戶獲取的經濟效益並不高。聚焦解決村民的“急難愁盼”,這些年村黨組織帶領養殖戶積極調整養殖産業發展思路,通過引進新品種牛,加強技術指導,為養殖戶申請資金支援,讓村裏養殖業走出發展困境。

  除了發展養殖業,曙光村黨總支還積極與企業合作在村裏建起了麵粉加工廠,這也讓很多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掙錢。

  “只要能帶著大傢夥致富,就是我們村幹部最開心、最有成就感的事了。”這是曙光村黨總支書記王勝勇心中的信念。

  近年來,海南區聚焦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印發《關于健全完善區委常委和區級黨員領導幹部黨建工作聯繫點的通知》,落實區級領導包聯、鎮(街道)班子成員包村、機關幹部包戶的“三包”制度和“八個一”工作機制,建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周調度、月通報、季總結工作機制,形成了“區級負總責、鎮(街道)抓推進、村級抓落實”的責任體係。

  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海南區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和相關職能部門作用,就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出階段性規劃,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促進“一村一項目”活動,推動“黨建+産業”融合發展。

  同時,該區大力實施村黨組織“星級管理”“最強黨支部”提質升級,目前全區8個村黨組織均達到9星級,其中達到10星級的有4個,8個村黨組織達到“最強黨支部”標準,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基礎。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海南區持續推進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工程,引導各類人才向一線流動,選派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專業性、實用性人才開展産業指導、農技培訓等服務,在破解關鍵技術難題、推廣實用技術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不斷充實農村基層幹部人才隊伍,持續更新村幹部後備力量人選庫,8個行政村儲備幹部27人。全面落實村“兩委”幹部待遇“5432”薪酬體係,調整後村幹部每人平均工資增長800元,兌現選調生到村任職補助資金6.34萬元,優先晉升駐村工作隊員職員等級10人,不斷激發幹事創業勁頭。該區還不斷深化“一村班子一名大學生”,目前8個行政村班子共有大學生13名,村領導班子結構不斷優化,持續提升鄉村振興發展動力。

  文明新風吹遍鄉裏

  別具特色的嶄新民居、幹凈整潔的農家庭院、奔走于村中的志願隊伍……初夏時節,走進海南區黃河岸邊的賽汗烏素村,文明和諧之風撲面而來。

  “如今村裏人養成了不隨手扔垃圾的好習慣,大家都自覺維護房前屋後的衛生,我們從昔日的落後村蝶變成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説起村裏這幾年的變化,在這裏駐村工作多年的劉佔林很有發言權。

  這些年,在鄉村振興好政策的助推下,賽汗烏素村的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村民們搬進了集中新建的農舍,在致富産業的帶動下,收入也增加了。村裏還完善了文化設施,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每到農閒時,村民們聚集在文化廣場上跳舞,用歡快的歌舞演繹自己的幸福生活。

  為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村裏還成立了衛生環保、政策理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扶貧幫困等16支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全部由村民構成,平日裏大家各盡所能、齊心協力維護村莊的美麗整潔。與此同時,賽汗烏素村制定了村規民約,對社會治安、鄰里關係、環境衛生等5個方面作出具體規定,並充分發揮新鄉賢、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等作用,每年開展鄉風評議活動,樹立了文明新風。

  鄉村美,看“顏值”更看“氣質”。如今在海南區各鄉村,文明已成為村民的自覺,淳厚的文明鄉風也越來越濃。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海南區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以及繪制圖文並茂的文化墻等方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村民將點滴的文明行動化為常態化的行為習慣;同時,以思想價值引領為出發點,圍繞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把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打造成“傳播思想、實踐文明、成就夢想”的百姓之家。

  海南區還大力倡導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推動完善“一約四會”,從擴大正面宣傳教育入手,著力營造喜事新辦、白事簡辦的社會氛圍;有效治理鋪張浪費、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社會陋習,弘揚文明健康節儉的社會新風。

  同時,海南區充分發揮先進模范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倡導作用,廣泛開展“文明家庭”“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創評活動,並注重發揮農區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定期組織群眾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好事宣講活動,讓他們的言行垂范鄉裏,涵育文明鄉風。(郝飚 陳佳麗 丁宇婷)

分享:

推廣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5112966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