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五原縣緊緊抓住人才第一資源,始終將科技小院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窗口,堅持“科技支撐、産業振興、院地共建、黨建融合”,把科技小院建設在農業生産第一線,加快産學研轉化,扎實推進特色産業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助力縣域經濟綠色高品質發展。
構建引育孵化模式“聚”人才。持續強化科技小院基礎設施建設,暢通“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科研院所參與、合作社支撐”的運作機制,免費為科技人員提供食宿、網絡、農田配套等生活科研保障,針對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精尖人才開展“管家式”“保姆式”領導幫聯服務,及時解決科技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截止目前,已建成8個科技小院,引進科研團隊58支,學科帶頭人58名、科研人員346名,開展研究64個(項目)技術課題,涉及13個專業領域,通過農業培訓、示范觀摩、田間課堂等形式,完成博士、碩士研究生和農村實用人才全方位孵化培養,實現“輸血”與“造血”的有機結合,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發揮尖端技術優勢“興”産業。將科學研究作為科技小院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聚焦縣域特色農業産業項目關鍵制約因素開展科技攻關,把科學實驗室搬到産業試驗田,將科學研究與生産問題相結合,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袁隆平院士團隊等23家科研院所合作,破解鹽鹼地改良、優質肉羊(奶羊)繁育、葵花種子研發、黃柿子品種改良、“燈籠紅”香瓜提純復壯等農業發展難題,新增“兩品一標”“名特優新”産品7個,推廣小麥、玉米、辣椒等新品種作物53個,試驗示范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全區向日葵“看禾選種”示范、小麥新品種及高産高效栽培技術示范等新技術22項,推動人才鏈與産業鏈、項目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有效激發縣域産業項目創新創造活力。
強化成果轉化輻射“富”農民。充分發揮科技小院帶動功能,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科技力量向周邊村莊進行輻射,形成以點串線、以線成帶、以帶促面的規模效應,依托“三聯三化”“科技特派員+企業(園區)+農戶”“萬名專家服務基層”“三服務一促進”等工作載體,組織專家人才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産問題,採取“線上+線下”“室內+室外”的培訓方式,將種植、養殖、林果、病蟲害防治等農業技術“訂單式”送到農業生産第一線,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60場次2.5萬人,服務面積109萬畝,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打通科技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有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龐旭峰)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