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統手工、辛苦勞作……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草原上基礎設施薄弱,牧民生産方式落後,生活辛勞而單調。然而在烏拉蓋管理區,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牧區的生活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機械化、科技化的生産生活方式成為主流,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牧民的生活紛紛“奔小康”,草原上的“幸福滋味”濃厚綿長。
走進烏拉蓋管理區哈拉蓋圖農牧場浩勒寶分場牧民李志永家中,只見屋內陳設整齊、窗明幾凈,沙發、電視、冰箱、電鍋等現代化用品一應俱全,室內鋪設了地暖,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溫暖如春,院落裏安裝著360度全景攝像頭,用手機就能輕松查看草場上牲畜的情況,幾臺捆草機、鏟車停放在家門口,隨時可以開展生産作業,李志永告訴記者:“現在的生活真是太方便了,這一切要得益于通了長電!”
鄉村發展,電力先行。農牧區的生産生活中,“用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近年來,為解決邊遠地區群眾用電難題,烏拉蓋供電公司加強電網建設,2022年,投資516.9萬元實施新能源轉網電工程,建設高低壓線路33.22公里,新建柱上變壓器20臺,該工程于2023年2月14日竣工,為45戶牧民家中通了長電,李志永就是受益牧民之一。
談到通長電的好處,李志永如數家珍,首先家中的生産生活用水都可以使用電動水泵,水泵設有自動感應裝置,水槽裏缺水時自動添加,加滿後自動停止,可以保證牲畜一整天的飲水;家裏安裝了電鍋爐,可以自行調節溫度、開關,比起傳統的燒煤取暖既幹凈、又環保;牧忙時節,家中的大型機械如出現問題,可以自行在家電焊、修理,再也不用奔波幾十公里去鎮上維修……通電為李志永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牧民生活的改變不只發生在基礎設施上,也體現在生産觀念的轉變上。李志永家曾經以養羊為主,近年來,在烏拉蓋管理區“減羊增牛”政策的號召下,他看到了養牛的經濟效益與發展前景,便將自家的羊逐漸減少,轉而養起了草原上有名的“華西牛”。李志永在2019年引進了50頭華西牛,經過3年飼養發展,存欄100頭純種母牛。
在養殖肉牛的道路上,李志永在不斷吸收新知識、接受新理念,今年,他還打算買一臺飼草飼料攪拌機,可以按照肉牛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營養配比飼料,讓餵養更科學、方便。他認認真真算了一筆賬:冬季圈養時,一頭牛每天餵養成本是19元左右,如果使用機器配料,每天能節省約4.5元,100頭牛一天就能節省450元,一個月可省13500元,他笑呵呵地問:“你算算,一個冬天6個月,能省多少錢?”
如今,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便民惠民的扶持政策、科學養殖的良好效果讓牧民們更加堅定發展現代畜牧業的信心,他們用勤勞與智慧書寫著自己的好日子,一副現代牧民小康生活圖景在烏拉蓋草原上徐徐展開。(戴薇寧 于世佳)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