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陳叔和李大爺這樣的土地糾紛啊,還有房屋糾紛啊等等,大家以後都可以交給我們,我們信訪代辦員專為大家服務,給咱們村民跑腿!”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大同夭鄉西三道溝村黨支部書記石志斌在村民大會上説道。
近日,大同夭鄉西三道溝村兩名村民因為土地邊界起了糾紛,要求鄉有關部門按照《土地確權證》進行裁定,經了解詳情後,大同夭鄉西三道溝村信訪代辦員第一時間前往兩名村民家中講解政策,徵得當事人委託後立即按照代辦流程上報。隔天,大同夭鄉派出所、土地所與村“兩委”一同前往實地查看,發現因邊界不清晰,實際佔地不足半畝,最後在多方共同調解下,兩位村民均不再追究土地佔用一事。
信訪工作一頭牽著黨心,一頭連著民心。為解決群眾在信訪過程中不會訪、無序訪等問題,為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興和縣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確保群眾信訪“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信訪代辦是指代辦員幫助信訪群眾向有關事權單位反映信訪訴求、跟蹤辦理過程、反饋辦理結果、做好疏導化解的便民服務。
今年以來,大同夭鄉15個行政村全部挂牌設立村級信訪代辦點,鄉一級設立信訪代辦工作站,每村設置兩名信訪代辦員,由網格員、村“兩委”成員、駐村工作隊員、老支書、老黨員或村民代表擔任。村民糾紛一直是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如何在第一時間有效化解糾紛,不讓矛盾發酵,不讓群眾憂心,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如何能既客觀表達信訪群眾訴求,同時又代表和幫助信訪群眾與相關部門機構充分溝通協商?信訪代辦通過建立一套合理機制和一支幹部隊伍,變被動化解矛盾為主動解決需求,搭起了幹群“連心橋”。
信訪代辦制度實施以來,大同夭鄉積極創新“信訪+黨建”、“信訪+第三方力量”等工作模式,以“一個黨支部”為中心,搭建“村-組-戶”三級服務體係,按照就事、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則,受理群眾訴求,針對群眾關注的環境治理、平安建設、矛盾糾紛等重點難點問題,建立代辦工作日志,加強群眾反映問題受理辦理情況跟蹤督導,加大攻堅解決力度。同時,堅持深化“楓橋經驗”,在鄉政府服務大廳設置援助崗位,構建集司法所、派出所、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法律顧問團等為一體的矛盾化解“主陣地”,提供“一站式”服務。
怎樣才能讓群眾少跑又跑得滿意?大同夭鄉通過“坐炕頭、拉家常”等方式,面對面互動,心貼心交流,在廣泛宣傳《信訪工作條例》過程中,特別突出了對群眾信訪事項代辦工作的宣傳,切實讓群眾了解信訪代辦、接受信訪代辦。目前,全鄉80%的矛盾糾紛均通過信訪代辦處理和化解,村民對于信訪事項辦理結果普遍表示認可和滿意,信訪代辦已逐漸成為村民反映信訪問題的主要途徑。
信訪代辦讓群眾在家門口有了“排憂站”,實現群眾不出村就能反映訴求,打通了信訪便民服務“最後一公里”。(鐘真君 王慧)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