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由東勝區教育體育局、東勝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東勝好課堂”論壇舉行。論壇總結東勝區各中小學、幼兒園“好課堂”建設典型經驗,展示東勝區教學及教研工作生態,表彰一批“好課堂”建設的好團隊、好教師、好作業。
“東勝好課堂”工程是以研發“雙減”背景下適合不同學情、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多元開放課堂為核心,以構建區域教研的良好生態與教學的典型樣態為驅動,以促動教學品質提升,促動教師專業化成長,促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任務,以實現東勝好教研、創建東勝好課堂、鍛造東勝好教師、培養東勝好學生為目標的一項係統的、長期的、多元立體的教育工程。如今,“東勝好課堂”工程已成為東勝區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首屆“東勝好課堂”論壇會議現場。
變革教研靶向。“東勝好課堂”改變以往重“教材”的研究,將教研重點直指根本——課標理念,通過專家培訓、全員素讀、學習記錄、撰寫案例、專題教研、新課標應用能力檢測等方式深入推進課標學習;重視以項目化學習推動區域教研變革;通過校園長“好課堂”經驗積累與分享,培養校園長“課堂領導力”“課程領導力”“課題領導力”;引導教師凝煉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主張,進行教學主張下的課例展示,並基于教學主張、課堂實踐、學習成效形成“好課堂”的基本特徵和標準。
轉變教研思維。“東勝好課堂”教研由關注“教”的評價走向關注“學”的評價,由關注“個體”走向關注“群體”,由關注“隨機性問題”走向“主題式研究”,改變傳統教研中教研員幫扶者、促進者的定位,將教研員重新定位為課堂教學、課程建設、課題研究、教師培訓、試題命制的專家和引領,即教研員五個專家項目。
本次論壇中,東勝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賈小梅匯報了“東勝好課堂”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實踐的路徑與變革;東勝區教研員代表和教師代表分享了“好課堂”“好課程”建設經驗;論壇開放了11個“課程館”、31位教師的教學主張展區,集中展示成果資料;邀請市、區兩級教育代表就“好課堂”建設進行了沙龍訪談。內蒙古自治區教研室主任孫柏軍為論壇作總結,中國教育報刊社原副社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雷振海對論壇作點評。
與會人員參觀“課程館”成果集中展示區。
首屆“東勝好課堂”沙龍訪談現場。
未來,“東勝好課堂”將圍繞推動東勝教研新思維全面落地、多維度構建“好課堂”樣態、多層面梳理“好課程”建設成果三個重點展開,將區域教研新思維引領校本、自主研修形成教研思維三級統一,構建以多元課型建設為目標,以課題、項目研究成果為目標的“好課堂”工程。
據了解,為了展示“東勝好課堂”工程一年來的實踐成果,2023年4月14日啟動首屆“東勝好課堂”開放周活動,邀請20多位國家級和地區級專家進行點評指導。中小學展示課堂教學25節,31位教師進行了教學主張論述,4所幼兒園進行課程建設主題匯報,共18所中小學、幼兒園參加了開放周展示活動,2000多名教師參加了課堂評價,近10000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參加了開放周活動。“東勝好課堂”開放周受到自治區、各盟市、各旗區的高度關注,吸引了自治區各地的教育同仁共同交流學習。(謝政軒)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