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蓋管理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境內河流湖泊星羅棋布,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擁有672萬畝黃金牧場。長久以來,生活在這裏的牧民以傳統畜牧業為生,生産方式粗放、結構單一,隨著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烏拉蓋管理區充分發揮這片草原的“綠色基因”優勢,聚焦“五大任務”,努力打造我國北方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精品農牧業轉型發展,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走進位于烏拉蓋管理區烏拉蓋牧場的烏牛牧業有限公司,只見一座座現代化牛舍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産犢舍、母牛舍、公牛培育舍等功能區規劃明確,活動場中一頭頭膘肥體壯的安格斯牛悠然散步、進食,運送飼料的車輛來往不絕,一派春日忙碌景象。
烏拉蓋管理區烏牛牧業有限公司中,成群的安格斯牛在活動場休憩、散步。
烏牛牧業有限公司是烏拉蓋管理區重點發展的農牧業龍頭企業之一,不同于草原上最常見的“黃牛”,這裏養殖的安格斯牛通體純黑,毛色光亮,無角,體軀矮而結實,是典型的肉牛特徵。企業相關負責人笑著告訴記者:“它們都是漂洋過海來這裏定居的‘洋牛’呢。”
據了解,2018年該企業落戶烏拉蓋管理區,先後從新西蘭、澳大利亞引進純種安格斯母牛2430頭,應用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精心選種、選配,並採取“種養結合、以種促養”的經營模式,致力打造中國優秀的肉用安格斯牛供種基地。經過幾年繁育發展,目前安格斯牛存欄已達5800余頭,核心群500余頭。2023年,自治區農牧廳公布首批自治區級畜禽核心育種場名單,烏牛牧業有限公司成功上榜,成為烏拉蓋管理區打造良種肉牛繁育示范基地的又一份亮眼成績單。
新生的小牛犢滿3個月後轉至犢牛舍單獨飼養。
龍頭企業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名片,也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引擎。烏牛牧業有限公司在示范帶動境內農牧戶“減羊增牛”、標準化飼養管理、優化種植結構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作用,並按照“公司+合作社+農牧戶”等模式建立起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2022年,該企業以低于市場價10%的價格向合作牧戶出售純種安格斯青年公母牛1533頭;以低于市場10%的價格為240余戶牧民提供優質青貯玉米飼料21000噸。通過聯營代養、培訓指導、低價供種等方式開展牧企聯結,以高于市場5%的出欄價格回購合作牧戶犢牛,幫助牧戶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並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青貯,受益群眾達100余人;為管理區就業困難人員提供了60余個長期穩定就業崗位、400余個季節性臨時崗位,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牧民們説起如今生産方式的轉變,紛紛表示讚同:“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我們跟著政策走、按著科學養,準沒錯!”
在烏拉蓋草原誕生的國家畜禽新品種:華西牛。
除了引進的安格斯牛,國家畜禽新品種華西牛也是草原牧民的“寵兒”。2021年,華西牛在烏拉蓋草原誕生,使中國肉牛核心種源實現自主可控,烏拉蓋管理區作為華西牛育種群體的主要供種基地,正在大力推進國家肉牛種質資源保存利用創新中心建設、華西牛良種推廣及選育提升工程,全面開展種公牛站建設和採精公牛培育,支援華西牛擴繁胚胎移植項目,目前華西牛整體存欄規模3.4萬頭,核心群達25個,核心群能繁母牛達4000頭以上。牧民王金強是烏拉蓋管理區的本土“牛”人,他家養殖著150余頭華西牛,年均收入可達100萬元,他告訴記者,華西牛公牛犢均價在3萬元以上,母牛犢也在2萬元以上,“華西牛”切切實實成為了牧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華西牛群。
畜牧業不僅是草原上的傳統産業、基礎産業,更是富民産業、特色産業。近年來,烏拉蓋管理區沿著綠色興農興牧、科技興農興牧、品質興農興牧的路子,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將優質良種肉牛産業作為重要抓手,研究制定優質良種肉牛産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扶持辦法,落實“減羊增牛”戰略部署,成功引進烏牛牧業、賀斯格綠色産業、奧科斯牧業等重點企業,已培育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1家、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2家,養殖規模1萬頭以上肉牛育種擴繁企業1家,300頭以上擴繁企業10家,牛群繁成率和良改率分別達到81%和100%,供種能力達到1萬頭以上。
肉牛産業高品質發展為烏拉蓋草原帶來一場“科技巨變”,在扶持政策鋪路、龍頭企業引路、典型“牛”人帶路下,牧民們紛紛走上了集約化、規模化、高端化的養殖之路,烏拉蓋管理區肉牛産業發展勢頭愈發強勁,既擦亮了地區“牛”名片,也助力群眾端穩“金飯碗”。(戴薇寧)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