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全面推行邊境黨建“點線面”工作法,將興邊富民與穩邊固邊同步推進,通過建強隊伍、夯實基礎、補齊短板,不斷築牢北疆千裏紅色屏障。
突出“政治功能”,在夯實戰鬥堡壘上下功夫。持續深化“抓鄉促村帶戶”整體提升工程,堅持鄉村戶同發力,建強穩邊興邊支撐“點”。完善組織體係。細化“抓鄉促村帶戶”整體提升工程評價指標70條,分領域開展達標創建工作,年內創建旗級“五優”“五強”“五好”標準化示范點55個,其中盟級示范點24個。全面開展蘇木鎮黨委書記“比武”和嘎查黨組織書記“比武爭星”活動,率先在全區推出“黨員中心戶管理考核APP”,建立線上打卡、線下落實的工作模式,不斷激發黨員中心戶的引領力、組織力和號召力。配強頭雁隊伍。注重從優秀年輕嘎查幹部、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致富能手中挖掘培養黨的“新鮮血液”,抵邊嘎查黨支部書記大專以上學歷佔比72%,致富能手、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佔比78%,所有嘎查均實現黨支部書記、嘎查委員會主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健全工作機制。以“揭榜領題”和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年為抓手,探索形成“一引領二促進三提升”工作思路(即:以黨建為引領,促進建制性黨組織和非建制性聯合黨組織互動共振,提升邊境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水準,提升牧民生産生活水準,提升邊境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和安全穩定屏障建設水準),先後制定出臺非建制性聯合黨委工作指導意見、邊境黨建提質增效工作方案等,形成了係統謀劃、整體推進的制度體係。同時,積極落實嘎查“兩委”幹部報酬高于非抵邊嘎查幹部報酬10%的待遇,進一步激發幹部幹事創業活力。
突出“聯動共建”,在推進守土固邊上見成效。圍繞“治邊、穩邊、興邊、富邊”,推進黨政軍警民企聯防聯管,全面築牢邊境穩固安全“線”。充實穩邊固防力量。建立黨政軍警企非建制性聯合黨委5個、聯合黨支部4個,實行聯合黨委聯席會議制度和黨支部書記輪值制度,召開“六位一體”聯合會議25次。全面推行“一嘎查一警務助理”工作機制,選聘62名嘎查警務助理,不斷提升社會治安動態管控力。發揮協調聯動作用。整合邊境派出所、司法所、邊防連隊和專業調解委員會、社區網格、黨員中心戶、護邊員、民兵預備役人員等8個方面工作力量,組建5支聯合巡邊隊,開展維穩控邊、政策法規宣傳、疫情防控等工作600余次。夯實群防群治根基。建立健全以黨員中心戶為依托的聯防聯控網格體係,推行“五戶聯防”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員中心戶+邊境堡壘戶”作用,設立黨員中心戶59戶,培育邊境堡壘戶110戶,在邊境線平均每4.8公里設置1名護邊員,鼓勵引導邊民擔任觀察員和記錄員。結合旗情實際,總結提煉出“一約五會一制”工作制度,以嘎達布其鎮尚都嘎查基層治理“示范田”為樣板全面推行,有效激活邊境社會管理“末梢神經”。
突出“多元共促”,在加強源頭治理上求突破。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工作為切入點,以落實北疆紅色網格治理服務工作指南為重點,以精準高效服務群眾為落腳點,不斷拓寬邊疆治理服務“面”。網格化治理。以黨員中心戶為單元,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劃分網格,18個抵邊嘎查建立網格59個,充實網格員133人,並在黨員人數3人以上的網格全部建立黨小組,實現抵邊地區網格化管理和網格黨小組“雙覆蓋”。精細化服務。按照“組團式服務、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蓋”的原則,組建18支抵邊紅色服務隊,推行嘎查黨群服務中心集中辦理日+黨員中心戶代辦點+“兩委”成員全程代辦服務模式,通過入戶走訪、微信群收集、電話回訪等多種方式收集幫辦各類民生事項300余件。充分發揮“石榴講堂”“馬背黨校”作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宣講活動,推動邊境牧區政策理論宣講全覆蓋。産業化發展。依托嘎查資源優勢,深入開展嘎查集體經濟“保值倍增”行動,積極推廣“黨支部+合作社+企業+牧戶”發展模式,整合中央、自治區專項扶持資金、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和“興邊富民”項目資金等,重點實施産業項目27個,全旗抵邊嘎查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0萬元以上的佔到78%,進一步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東烏旗全面推行邊境黨建“點線面”工作法,將興邊富民與穩邊固邊同步推進,通過建強隊伍、夯實基礎、補齊短板,不斷築牢北疆千裏紅色屏障。(田梅)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