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因引發本輪疫情的奧密克戎BF.7變異毒株傳播速度更快、隱匿性更強,且為國內首次發現,人員密集的高校成為疫情防控難度最大的地方,一場極為艱苦的校園抗疫保衛戰打響。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教育廳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要求,在全區各盟市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團結帶領廣大師生員工奮戰50多天,竭盡全力保護師生生命健康安全。
高位統籌 全員參戰 全力築牢校園安全屏障
9月28日,呼和浩特市出現第1例新冠肺炎陽性病例,當日,自治區教育廳召開部署會,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在社會面管控前對駐呼高校實施封閉管理。
隨著病毒傳播加快,疫情一次次衝擊校園,23.74萬名師生的生命健康安全牽動著自治區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心。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指揮調度,先後多次下沉高校調研指導,召開部署會、調度會,及時研判疫情形勢,安排部署相關工作。
大疫當前,責任如山。疫情甫一發生,自治區教育廳立即委派3名班子成員、31名處級幹部下沉高校,並啟動實施應急值守、領導帶班、幹部24小時值班等工作機制。堅持每日一研判、每日一調度,先後印發疫情應急處置若幹措施等10多項工作制度和操作指引,廳領導一線督戰、親自盯辦,始終與廣大師生並肩作戰。駐呼高校黨委靠前指揮,黨員幹部主動迎戰,全力守護校園安全。
在高校疫情防控最吃緊、最艱難時期,自治區黨委、政府專門成立駐呼高校疫情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選派自治區至少1名廳局級領導帶隊,自治區紀委監委、黨委組織部、直屬機關工委、教育廳、衛健委、公安廳、疾控中心等部門聯合組成17個工作組,“點對點”下沉高校開展督促指導工作。各工作組堅持督幫結合,主動融入學校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建立扁平化指揮體係,幫助查漏洞、補短板,協助做好應急處置、宣傳引導等工作,最大限度保證校園疫情“守得住、控得住、阻得住”。
疫情防控任務延伸到哪裏,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裏。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下發《關于在高等院校重大疫情鬥爭實踐中考察識別領導班子和幹部的意見》等文件,全區教育係統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聞令而戰,第一時間站出來、頂上去,駐呼高校1900多個基層黨組織、3.8萬名師生黨員主動請纓,成立臨時黨支部、組建黨員先鋒隊、黨員志願服務隊,全員參與、全體衝鋒、全力攻堅。他們化身“搬運工”“送餐員”“樓長”……身兼數職、任勞任怨,竭盡全力守護學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跨區域、多部門聯合作戰 齊力守護學生健康安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駐呼高校抗疫的每一天、每一處,都有這樣患難與共、鼎力相助的故事在鼓舞士氣、激勵人心。在高校物資緊缺時,自治區應急管理廳、財政廳、工商聯、紅十字會、工會、團委、婦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等單位組織和企業八方馳援、同向同行,合力築起校園防疫的堅實後盾。
10月28日,自治區綜合研判學生返鄉訴求和呼和浩特市、高校疫情防控總體形勢,按照全區統籌、精準分類、對口包聯、協同配合的工作要求,組織駐呼高校學生分流返鄉。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工作一經部署,自治區領導親自挂帥,教育、公安、衛生健康、交通運輸等多部門協同發力,各盟市及相關省份與高校共同努力、雙向奔赴,點對點轉運、手遞手交接,出動運輸車輛5950臺次,動用警力8382人次,鐵路專列212列,民航包機54架次,派出隨車輔導員和醫護人員2035人,有力有序護送區內外學子23萬余人平安返鄉。
666.3公里、1675.1公里、2479.6公里......非常時期,這一段段跨越數千公里的返鄉路讓同學們既熟悉又陌生,但胸前印有校徽的胸牌讓他們心安。“因為我們知道,無論我們在哪兒,都會有貼有同樣校徽胸牌的老師和同學及時給予我們關懷與幫助。”張超説。
生命至上 同心抗疫 合力打贏校園疫情保衛戰
世界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從駐呼高校封控管理的第一天起,24所高校13794名教職工背上行囊,舍小家顧大家,與學生吃住在一起,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做好服務保障工作。28827名學生志願者主動請纓,積極參與校園抗疫,展現了青年學子不怕苦、不畏難的品質,在疫情防控一線譜寫了“以青春之我,護我青城”的壯麗篇章。
一天3萬步、為5層樓150個宿舍運送物資,每天晚上拎180壺水為一層樓學生供應熱水,每天爬1260級樓梯、配送2508份餐食……
這僅僅是高校抗疫一線工作人員每天一部分工作的縮影。誓與學生同在的他們,有人因龐大的數據統計工作一天只能在辦公室淺眠兩三個小時;有人為節省防護服,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卻不敢喝一口水;有人因高強度體力勞動痛到直不起腰,但還是要咬牙堅持扛起一包又一包物資……他們中有年近六旬的教授,有尚在哺乳期的媽媽,還有無法如期到達婚禮現場的“新郎”。
10月29日,全心守護學生的臧琛老師病倒了,核酸檢測陽性。“進了方艙,我成了學生們‘寵兒’。”臧老師説,學生們爭著給她借電腦、送杯子、送麵包、送速食麵,“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而更讓她欣慰的是,同學們紛紛在方艙加入志願服務隊,化身靚麗的“志願紅”。
面對疫情給線下教學帶來的實際困難,各校立即啟動教學應急預案,13407名教師化身“主播”,堅持線上授課,17016節課程從線下搬到線上,通過線上輔導、雲端答疑,教育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實現“隔空不隔愛、停課不停學”。
每天即使忙到深夜,內蒙古大學教師楊濤都會在睡前把一天的所見所聞記錄整理下來,融入到課堂中,“我們目之所及皆是偉大抗疫精神的生動體現,這是最好的思政大課!”楊濤説。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內蒙古堅持將抗疫精神轉化為育人動力,把疫情危機轉化為育人契機,組織各高校廣泛開展“跟著思政課去踐行”活動,充分挖掘運用“抗疫大思政課”育人資源,並通過“上下貫通、內外聯通”的宣傳網絡,及時分眾分類宣傳報道疫情防控最新政策、抗疫時評和校園抗疫一線感人故事等,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現實行動和人生選擇,以偉大的抗疫精神凝聚磅薄的力量。
為及時解決師生在校學習生活困難,自治區教育廳、各高校均建立“接訴即辦”機制,截至目前,累計處理師生、家長訴求12819件次。同時,通過組建心理援助專家組,持續推送心理微課、身心健康操等方式,全方位守護學生健康安全。
萬眾一心,就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就沒有跨不過的坎。50多天裏,內蒙古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全區上下全力以赴守護校園、守護青城,凝聚起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趙柏暄)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