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每年3月至5月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的時節,每到這個時候,成百上千名來自甘肅、寧夏等地的工人就來到庫布其沙漠,通過勞作種植苗木換取酬勞,他們被當地人稱為“治沙客”。
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裏,治沙客會一直住在沙漠中的臨時板房或者帳篷中。為了靠近種植作業區域,這些臨時住所通常被安置在沙漠深處,治沙客所需的生活物資則需由專人驅車幾十公里前往鄉鎮採購。
治沙客一般是兩人一組,打孔、種苗、搬運等分工合作。在大漠深處,他們雙手提着20多斤的鑽機,一天得鑽1000多個孔;抱着成捆的苗木在沙子裏行走,一天得走十幾公里。
庫布其沙漠緊鄰黃河,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經過多年的治理,庫布其沙漠輸入黃河的泥沙減少八成,植被覆蓋率達到53%。大漠治沙客在沙漠中留下汗水、種下綠色,在這些生態成就的背後,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胡生宗夫妻兩人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治沙客周斌祿(右)和妻子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治沙客毛福平前往下一片種植區域(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治沙客楊英前往下一片種植區域(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治沙客周斌祿前往下一片種植區域(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這是治沙客李向梅(左)和丈夫孔慶林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中的合影(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這是治沙客毛福平(左)和老鄉劉金成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中的合影(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來自甘肅的朱虎明在修理汽車(4月26日攝)。今年,他帶着20多名老鄉來到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治沙。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這是朱虎明團隊居住的臨時板房,位於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4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幹完活回到臨時板房後,治沙客張子營擦洗臉部的沙塵(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幹完活回到臨時板房後,治沙客毛福平(左)和老鄉劉金成在吃泡麵(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幹完活回到臨時板房後,治沙客周斌祿清理鞋中的沙子(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幹完活回到臨時板房後,治沙客胡生宗(右)和妻子楊英與家人視頻聊天(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幹完活回到臨時板房後,治沙客劉金成(中)與工友聊天(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責任編輯:郝芳芳 李國棟】
Copyright © 2000 - 2022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