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新華網
新華網 > 圖片新聞 > 正文

【草原寶藏4】《寄錦圖》

2023-04-06    來源:新華網

【文物名片】

遼代 公元930年

遼代墓葬壁畫寶山2號墓棺室南壁

內蒙古博物院藏

  雲中誰寄錦衣來,一眼千年感受錯位時空的相思。這句詩描述的是遼代寶山壁畫《寄錦圖》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位叫蘇若蘭的夫人懷念遠方的丈夫,給丈夫題寫回文詩織造在錦上,寄給在遠方征戰的丈夫。

  1993年仲秋,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鄉寶山村發現了兩座大型遼代墓葬。這兩座墓葬內部結構獨特,裝飾華麗,滿繪壁畫,並有“天讚二年”(923年)題記,這是內蒙古迄今發現的紀年遼墓中最早的契丹貴族墓。在這兩座墓中發現大量精美壁畫,其中有名的是這幅《寄錦圖》,另一幅是《楊貴妃教鸚鵡圖》。

  從《寄錦圖》上可以看到六位身着艷麗服裝的女子。畫面正中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夫人,梳蝶形鬟髻,滿插金釵,柳眉杏目,櫻桃小嘴,臉龐豐盈,應是墓的主人公或是這幅畫的主人蘇若蘭。周圍幾位女子應是她的侍從,手中端着墨、筆,還有織錦。

  據傳世文獻《蘇若蘭璇璣圖詩》記載,畫面中的三組人物對應的情節應是“備錦”、“詩錦”、“寄錦”三部分內容。在壁畫的左上角用墨書題詩一首,向人們展示了主人公蘇若蘭想念在外征戰的夫君,書寫寄託相思的回文詩織造在錦上,表達思念之情。

  壁畫以竹、芭蕉、梧桐樹等做背景,這些植物在北方沒有種植,卻出現在北方墓葬的壁畫中,可以想象畫這幅壁畫的主筆應是一位來自中原的畫匠。從中還可以看到,在當時中原地區文化已傳播到中國北方的阿魯科爾沁旗一帶。

  整幅壁畫着色艷麗,技法高超,既保留了典型的唐代繪畫藝術風格,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特別是芭蕉樹、竹林的寫實表現,反映了中原地區的自然環境風貌,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北方地區多民族聚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出品人:曹建恩

  製片人 :王宇天

  顧問:陳永志

  史料指導:鄭承燕

  總監製:李國棟 趙建華

  統籌:張瑞鋒

  監製:郝芳芳 烏蘭托婭

  策劃:徐紅梅

  編導:徐紅梅

  文字:徐紅梅

  解説:秦娜

  拍攝:呼很蘇力

  剪輯:張瑞娟

  宣發:武楊

  頁面設計:李新 張瑞娟

  出品: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內蒙古博物院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李國棟】

Copyright © 2000 - 2022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49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