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新華網

【草原寶藏】第2季 第9期披毛犀“情侶” 瞬間與永恒的猜想

來源:新華網 2021-10-12

  【化石名片】體長:3.5米

  高:1.7米完整程度:達90%以上

  生存年代:3.3萬年

  發現地點:呼倫貝爾扎賚諾爾露天煤礦

  收藏:內蒙古博物院

  每當觀眾走到我們面前時都會小聲點,似乎怕驚擾了我們的夢。

  進入內蒙古博物院裏,其他裝架起來的全身動物骨骼化石均為站立姿勢,只有我們很“特殊” 以躺著的姿態“安然”入睡。

  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中的一對披毛犀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我們這樣側臥沉睡了已經大約3.3萬年之久,可能是專家們為了不“打擾”我們,在展廳陳列時,按照當時我們原始的埋藏狀態呈現給了大家,我們也會一直以這樣“優雅”姿勢睡著。

  這讓旁邊一直高高站立的草原猛犸象,是不是會有點小嫉妒呢?我們是在相距不遠的同一地方出土,生存于同一時期。1980年,我們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露天煤礦附近,距地表39米深的古河床內被發現。

  披毛犀下頜骨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人們發現時,我們的化石保存完好,大約90%以上的骨骼均得以保存。當時我們頭對頭、尾對尾,頭與頭之間的距離僅有50釐米。我們個體大小相近,體長約3.5米。專家説,我們以這種“親密”姿態出土,在我國古動物發掘史上實屬罕見。

  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中的一對披毛犀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根據骨骼化石的保存和埋藏狀態,古生物專家推測我們這一對臥姿奇特的披毛犀,未經搬運,屬于原地埋藏;又根據骨骼的骨縫尚未完全愈合,第三臼齒剛萌出這些特徵説明,我們尚屬年輕;我們的肋條和脊椎多處骨折,腹部還保存著未消化的食物化石,因此推測我們可能是一對情侶,吃飽喝足後,正相擁而眠,突然發生雪崩,瞬間被厚厚積雪埋藏。就這樣,我們的生命定格,成為古生物化石埋藏史上的經典之作。

  我們頭上兩只長而側偏平的角呈前傾狀態,用以在冬季刮開冰雪,找到能吃的幹草。身上厚重的毛髮,在嚴寒冬季可以起到保溫作用。在晚更新世,我們曾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是中、晚更新世繁盛的猛犸象——披毛犀動物群的重要成員,最後在1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消失。

  我們這對臥姿奇特的披毛犀,為研究披毛犀生理特徵、演化歷程、分布范圍及生態環境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生物資料。


    【制片人】王宇天

  【監制】李國棟 郝芳芳

  【史料指導】孫燕

  【策劃】徐紅梅

  【編導】徐紅梅

  【拍攝】呼很蘇力

  【剪輯】呼很蘇力

  【包裝】徐紅梅

  【配音】劉弘軒

  【支援單位】內蒙古博物院

  【出品】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責任編輯:李倩 李國棟

精彩圖集
內蒙古:黃河秋景

內蒙古:黃河秋景

秋日庫布其

秋日庫布其

五彩斑斕大青山

五彩斑斕大青山

塞外秋韻 風光如畫

塞外秋韻 風光如畫

科爾沁草原“天然肺葉”秋韻迷人

科爾沁草原“天然肺葉”秋韻迷人

北疆草原秋日即景

北疆草原秋日即景

暖色調的阿爾山

暖色調的阿爾山

稻田作畫 詩意鄉村

稻田作畫 詩意鄉村

Copyright © 2000 - 202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1206811279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