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名片】
生活年代:3.3萬年
體長:9米 肩高4.7米
門齒長:3.1米
體重:八、九噸
發現地點:呼倫貝爾扎賚諾爾露天煤礦
收藏:內蒙古博物院
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中的復制骨骼並裝架完整骨架的草原猛犸象。新華網 徐紅梅攝
我,在地下沉睡了數萬年......
我是一只龐然大物,是目前亞洲裝架起來最大的猛犸象。
如今,作為化石瑰寶,我被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遠古世界展廳中。
我的故事,要從被人類發現的1980年4月講起。
當時一輛挖掘機由于下挖鋼塊被阻,就這樣我被司機偶然間發現了。他第一眼看到的我是這樣的——骨骼表皮黑褐色、骨骼裏面淺褐色,厚重的骨骼散落在土堆旁。
草原猛犸象的下頜骨、臼齒、舌骨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這是什麼動物?骨頭這麼大!”圍觀的人們驚呆了。
制定保護方案,各方專家很快聚齊。經過認真分析、研究與部署,發掘工作開始。
我埋藏于距地表40米的一條古河中,出土于露天煤礦剝離煤層上的覆土層。由于距煤層較近,骨骼表面在長期的化學和物理作用下,變成了黑褐色。
最先被發現並且已經被撞碎的化石是我的頭骨,其後,又發掘出我完整粗大的門齒、下頜骨、罕見的纖細的舌骨、粗壯的四肢、僅有幾厘米的末端趾骨和頭後骨骼。
草原猛犸象的臼齒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我完整的出土在化石發掘史上十分罕見,專家和文物工作者們欣喜若狂。
經過一番認真研究,我的身世秘密公布了。
最初,我與黑龍江省肇源發現的“松花江猛犸象”對比特徵基本一致,從而也被定名為“松花江猛犸象”,但我的身軀更龐大。近年來專家研究認為肇源猛犸象屬真猛犸象,而我屬“草原猛犸象”。
草原猛犸象起源于中國,而我是“草原猛犸象”晚期“殘留”類群中的一員。隨著氣候波動,環境變化,在晚更新世期間我遊動于北緯35°-50°之間。在距今4-3萬年期間,北半球發生過一次大規模降溫,草原猛犸象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稀樹草原環境,被西伯利亞的真猛犸象取代。
草原猛犸象的舌骨、下頜骨化石。新華網 徐紅梅攝
人類的科技很神奇,依放射性元素碳十四測定我生活在距今3.3萬年前,又根據臼齒萌出、臼齒磨蝕、頭骨縫合線愈合、骨骺愈合等推測,我當時正值壯年。
至于我如何死亡,人類從古動物埋藏學和生物病理解剖學的角度予以揭秘。
發掘時,科學家們發現我頭部向下、整個身體呈側斜埋藏臥姿,門齒、頜骨、腿骨、肋骨等多處骨折。這樣,基本可以判定我死于一次瞬間失足。
科學家們還在我的腹部發現了成堆的糞便化石,呈墨綠色,我生前咀嚼過的植物莖稈清晰可見。經燃燒,仍散發出青草的氣味。據説,這是第一次在象類化石發現糞便化石。
要感謝在1981年對我的骨骼化石進行修復與裝架的專家們,他們讓重新站立起來。
曾經的我身高體壯,並有一對長而彎曲的門齒。體重約有亞洲象3倍,可達8—9噸甚至更大。體披黑色細密的長毛,具有極厚的脂肪層,有很強的禦寒能力。
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中的草復制骨骼並裝架完整骨架的草原猛犸象。新華網 徐紅梅攝
于是,我又被稱為“毛象”,是地質時期的第四紀中至晚期象類家族中的獨特成員。當時與我共生的各類動物有四五十種,有一種大型犀牛叫披毛犀或毛犀,我們在一起拍過電影《冰川年代》。
我的出土,為研究第四紀生物地層學、探索三萬年前“冰川時代”的奧秘,模擬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環境,了解呼倫貝爾草原滄桑變遷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制片人】王宇天
【監制】李國棟 郝芳芳
【史料指導】孫燕
【策劃】徐紅梅
【編導】徐紅梅
【拍攝】呼很蘇力
【剪輯】呼很蘇力
【包裝】徐紅梅
【配音】劉弘軒
【海報】王思婷
【支持單位】內蒙古博物院
【出品】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李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