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出現病情惡化,正在100%純氧維持呼吸,但氧合依然很差,怎麼辦?”“患者出現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考慮進行高壓力下的肺復張!”“可是,操作的風險非常大,病人在肺復張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心律失常、心跳驟停和非常嚴重的肺臟氣壓傷。”這是尹東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負壓病房與同事的一段緊急對話。這樣讓人心提到嗓子眼兒的緊張場面,在真實世界裏一次次上演。
做與不做?不做,病人肯定就沒救了;做了,至少還有50%希望!不只是家屬難抉擇,醫生也面臨着巨大的風險和壓力。
“做!”頂着壓力和風險,尹東毅然為患者進行了高壓力水平的肺復張。所幸,幾分鐘後,病人慢慢緩過來了並最終轉危為安。
尹東舒了一口氣,這樣的危急時刻,對他來説已經數不清次數了。
一呼一吸,瞬息之間,關乎生死存亡。
在新冠肺炎病人救治過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他們身穿白衣,頂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第一線……他們就是呼吸治療師。
他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與醫生、護士不同的是,呼吸治療師發揮的獨特作用不是簡單地對患者進行呼吸治療,而是要處理好患者與呼吸支持系統之間的關係。
除了精準調控呼吸機參數之外,他們還需要進行一定的臨床治療——對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炎症導致痰液堵塞進行吸痰、震蕩排痰,輔助建立人工氣道、纖維支氣管鏡,為危重病人翻身等。此外,他們還要評估病人氣道,了解病人氣道裏面分泌物的量、顏色和性狀,這樣才能採取適當措施或者各種物理方法,幫助患者排除口咽部一直到下呼吸道裏的分泌物,使患者儘早恢復自主呼吸,繼而擺脫呼吸機支持。
面對患者氣道裏隱匿的新冠病毒,每一次的治療都是一次充滿危險的挑戰。而呼吸治療師們幾乎每天都要進行這樣的高風險“親密”操作。
2021年10月23日,額濟納旗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轉運至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集中救治,重症患者較多,患者普遍年齡大,基礎疾病多,病情隨時可能急轉直下,因此對呼吸支持要求很高,每一個病人都需要個體化的呼吸治療方案,有的患者必須使用有創呼吸機,更嚴重的患者,甚至還需要使用ECMO(人工肺)。
我區呼吸治療師為數不多,尹東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呼吸治療師,臨危受命“緊急進倉”,隨後又有從全區調派來的5名呼吸治療師加入隊伍。
從額濟納旗轉運的85歲重症老人,到滿洲裏確診的百歲老人、重症産婦,都離不開呼吸支持,還有重症患者需要緊急插管,實施氣管鏡下吸痰,遇到這樣的危重任務,尹東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老年ICU副主任醫師蘇魯德夫配合,他們“清退”所有醫護人員,由他們二人守護在重症病房。完成十幾次密切配合後,兩人成了重症搶救的“黃金搭檔”。
遇到搶救患者,需要時刻守護在危重病人身旁。由於呼吸治療師人數少,尹東最長連續工作時間近60個小時,呼吸治療師李建明曾一度連續奮戰36個小時,他們是每一次呼吸暢快的保障,是每一次呼吸衰竭的剋星,是重症搶救的“特種兵”,在新冠肺炎的救治中,他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記者 王坤)
責任編輯:徐紅梅 李國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