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開幕式上,當被譽為“太陽能之父”的馬丁·格林教授代表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把書寫着“世界綠色硅都”的牌匾送到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張銳手上時,世界級的硅都建設有了具象,科技和産業實現“雙向奔赴”,過去與未來實現“無縫對接”。
“世界綠色硅都”,包頭一張耀眼的新名片!綠色,是包頭成功轉型的寫照;世界,是包頭硅業發展的藍海。從火紅年代走來,步入追“光”逐夢的新賽道,惟其艱難、惟其篤行、惟其磨礪,才更顯包頭乘風破浪、勇立潮頭的高遠之志。
包頭位於中國正北方,“一五”時期,包頭是國家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是共和國“鑄盾礪劍”的地方,中國第一輛坦克、第一門高射炮、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核燃料都是在這裡生産。
進入新時代,説起包頭,給人印象最深的也許還是“草原鋼城”。作為北方工業重鎮,這座城市曾經創造無與倫比的成就和輝煌,但在轉型發展的浪潮中也有過失落和徬徨。
新時代新征程,包頭如何重振雄風、再創輝煌?答案就是:綠色發展,從“新”開始。
置身洶湧而來的“能源革命”,作為內蒙古工業基礎最好、裝備製造技術水平最高的城市,包頭市搶抓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歷史機遇,全力擔負起打造現代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的歷史使命,鮮明提出打造“世界綠色硅都”這一極具雄心壯志的奮鬥目標。
打造“世界綠色硅都”,包頭有家底
“包頭風光資源富集”。在“雙招雙引”的過程中,各級各部門領導推介包頭時都會提這一句,風光資源成了包頭招商引資的“新招牌”。
數據顯示,包頭市新能源技術可開發總量約5600萬千瓦,其中風電可開發量2540萬千瓦,地區平均風速及風功率密度較高,年利用小時數達到3300小時以上;光伏可開發量3060萬千瓦,年利用小時數超1650小時以上,是我國少有的風光資源富集地區之一,可謂“風光”無限。
有了綠電,更關鍵的在於綠電輸送。“在新能源送出方面,‘十四五’期間包頭規劃建設四條500kV 100%純新能源輸電通道,其中兩條通道將於今年年底建成,另外兩條將於明年年底建成,讓綠電直達大青山以南負荷中心,為晶硅産品低碳化綠色化生産提供最有力保障,為硅産業發展提供‘綠色電、便宜電、可靠電’。”包頭市發改委副主任葛揚介紹。
據悉,到2025年,包頭新能源裝機規模將超過火電裝機規模,包頭市光伏産業使用“綠電”比例將達到40%以上,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將超過火電發電總量,6大新能源基地、4條100%純新能源通道,猶如一顆強有力的心臟,為光伏産業在包頭高質量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動能,也使包頭産光伏産品獲得領先行業的更低碳值,為企業通過“碳足跡”認證,進軍歐盟等國際光伏市場拿到珍貴的綠色通行證。
5月17日,東方日升3GW光伏組件項目正在緊張生産,10萬噸工業硅、10GW拉晶、5萬噸多晶硅等幾個光伏産業鏈上下游項目建設也在同步推進。
東方日升包頭硅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敖雲松向記者介紹:“東方日升光伏組件項目於去年9月份投産;拉晶項目正在緊張建設,預計今年9月底投産,10月底具備10GW生産能力;20萬噸工業硅項目預計於8月底具備投産能力。”
全産業鏈式發展,東方日升有張自己的“王牌”——“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
敖雲松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目前形成的全産業鏈生産能力每年大概需要用電60億度左右,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在今年11月正式建成後,將年産32億度的綠電,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就地消納,可以滿足當下産業鏈産能電力需求的52%。可以説,我們依託包頭市得天獨厚的風光優勢,在減少‘碳足跡’方面已經走在了同行前列。”
在包頭,一場踏“綠”前行的發展大潮澎湃洶湧、勢如破竹。在一顆強大的“綠色心臟”驅動下,一條條源源不斷輸送綠電的通道,一場場城企間的雙向奔赴,讓“世界綠色硅都”包頭底氣十足、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李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