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包頭市招商引資累計對接企業5918家,簽約項目1134個,協議總投資12493億元,已落地項目803個。
今年1月份,包頭市招商引資累計對接企業411家,已簽約項目104個,協議總投資約1409.2億元,已落地項目53個,已開工項目7個。
不難看出,這是一份厚重又亮眼的“成績單”。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座昔日的工業老城又煥發了青春?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最主要原因。”雙良硅材料(包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銀認為。
對此,弘元新材料(包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念淮深有同感,他説:“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務最好。”
這是來自企業的評價,也是他們最切身的體會。
築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如果沒有一流的營商環境特別是一流的産業生態環境,人家的真金白銀是不會砸到這邊來的。
為了縱深推進一流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産業生態環境、城市環境建設,全力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2月4日, 包頭又對標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做法,&&了100條新政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這是包頭持續向全方位深層次一流營商環境目標邁進的又一生動實踐。
其中,涉及産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有32條,主要圍繞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有效保障企業各種要素供應,提出定期發布包頭“機會清單”、加大工業用地保障力度、探索“共享用工”新模式、建立小微金融服務顧問制度、落實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組織實施“問需求、送政策、解難題”惠企服務計劃等。
包頭在過去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礎上,聚焦全區第一、全國一流目標,今年繼續瞄準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加大攻堅破阻力度,重點跟進營商環境全國先進城市創新舉措,滾動推出系列落實措施,做到常態化對標跟進、持續改進提升,實現對標一批、落實一批,完成一批、新推一批,形成接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引領體系,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深層次一流營商環境建設。
新政&&當天,好評如潮。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等中央主流媒體紛紛報道。
網民小七七留言:沒想到在相對偏遠的內蒙古包頭,能有這麼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可見當地政府銳意改革的勇氣、決心和信心。
包頭市民郭東旭認為,新政的&&,不僅給企業和群眾帶來了最大的便利與公平,也給當地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體現了政府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政策取向,在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2020年以來,包頭市圍繞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的目標,&&了《包頭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若干措施》《中共包頭市委員會關於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政策措施,並制定了《包頭市打造一流産業生態環境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圍繞“市場、要素、生態、氛圍”4個方面,建設充分有效的市場體系,努力實現企業生産經營需要的人力、土地、能源、水、資金、物流等要素得到有效保障,提升産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産、銷售、科技、服務等各維度的供應能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企業、尊重創業和勞動者、政商關係親清的社會氛圍,為創新創業、産業升級、企業發展賦能。
那麼,如何有效保障企業生産所需的各類要素呢?
包頭推行企業設立登記、刻製印章、申領發票等“一鏈”全程網辦、半天辦結、開辦“零成本”“拿地即開工”制度。社會投資、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分別壓減70%、50%。優化用電用水用氣報裝服務,10千伏及以下電力接入工程審批時間壓減至3個工作日,內線用水工程接通不超過1.5個工作日,用氣報裝實現零審批、零跑腿、零成本。納稅人90%以上主要涉稅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人才引育激勵政策14項,完善“四上企業”等用工服務保障機制。健全融資擔保業務風險獎補和企業上市綠色通道制度,實施陽光信貸工程。推進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審批環節、證書數量均減少50%。建設産業生態,實施“一業一策”招商引資支持政策,建立全鏈條意向清單,推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評估、一年一大考。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政商人士正常交往的行為規範,公布政商交往“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在全社會引領形成競相創新創業的生動格局。
包頭市政府黨組成員、發改委主任雷殿軍介紹説,為了構建優良的産業生態環境,包頭市通過培育各類市場主體、生産要素保障、企業上下游左右側成龍配套、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等4項措施,提升生産維供應能力;通過推進企地産品購銷、深入開展“我為企業找訂單”活動2項措施,提升銷售維供應能力;通過實施關鍵技術攻堅行動、積極培育創新企業2項措施,提升科技維供應能力;通過建立完善&&服務制度,提升服務維供應能力。
內蒙古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鵬告訴記者:“包頭&&的各項營商政策和市區兩級政府‘保姆式’的服務,深深地吸引了我們來此投資建廠,通過幾年的生産經營,我們覺得非常值,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數據顯示,2021年,包頭新增各類市場主體37524戶,較上一年增長40%。
這,就是包頭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特別是産業生態環境所産生的循環效應。(記者 劉向平)
責任編輯:李倩 李國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