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社會,從課堂到實踐:康巴什區“德育大課堂”浸潤成長每一步-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7 10:26:07
來源:新華網

從校園到社會,從課堂到實踐:康巴什區“德育大課堂”浸潤成長每一步

字體:

  “通過認養校園小樹苗,我學會了責任與堅持;周末和爸媽在‘親子林’護苗,才懂勞動裏成長的道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一小學學生王梓涵的分享,正是當地校家社協同推進“德育大課堂”的生動縮影。

親子林養護

  德育是立德樹人的核心,關乎學生“三觀”塑造與全面發展。過去,傳統德育常陷“5+2=0”的困境,學校五天系統德育,易因周末家庭引導缺位、社會環境複雜效果打折。為破解難題,康巴什教育立足實際,以“美好德育”為導向,經十餘年探索,構建起校家社三維聯動的“德育大課堂”區域模式,推動德育從“碎片化”走向“一體化”、從“單向説教”變為“多元協同”,延伸出職業啟蒙、歷史研學、生態實踐、非遺傳承等特色路徑。

  走進康巴什區校園,“沉浸式德育”氛圍濃厚。康巴什區實驗小學圖書館的“書香育德角”定期舉辦經典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在《論語》《雷鋒日記》中涵養家國情懷;科技館“科技德育陣地”的創新大賽,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探索精神與社會責任;餐廳、衞生間的“光盤行動”宣傳、“環保小貼士”,傳遞着節約與文明。各學校打造“一班一特色”班本課程,如康巴什區第二小學“傳統節日教育”課程,通過“知習俗、品文化、傳精神”,讓學生在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餅中內化美德。非遺更成為校園德育新載體,康巴什區第二中學“尋脈·青春踏歌拾遺之旅”活動中,學生自主策劃18種非遺體驗展位:繪糖畫、演皮影、學搏克、染竹扇。“親自動手才知非遺智慧,我們要做文化傳遞者!”初二學生韓淼心舉着扎染作品驕傲地説。

  家庭是德育的重要陣地,康巴什區通過系列舉措築牢家庭支撐。全區構建“區-校-班”三級家校委員會體系,在21個社區設立“家庭德育指導站”,260名由家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組成的導師團,定期開展家長沙龍、親子實踐。“以前不知如何生活化德育,參加社區的‘家庭德育指導課’後,學會用‘美好餐桌’聊感恩、‘美好書房’做親子共讀,還能和孩子共護‘親子林’。”家長趙梅的感受頗具代表性。如今,康巴什區已評選出600余個校級、100余個區級“美好家庭”。

  社會資源整合讓“德育大課堂”邊界延伸。康巴什區梳理區域內博物館、生態公園、企業、國防教育基地等70余個場所,繪就“德育資源對接圖譜”,打造特色研學基地。在“花園城市”研學基地,學生參與“植物認養”“垃圾分類”,樹立環保理念;在博物館,參觀歷史展覽、體驗非遺刺繡,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在企業廠區,“職業體驗課堂”讓學生感受工匠精神。

職業體驗

  康巴什區還將職業啟蒙、歷史研學與生態保護納入教育體系,深化實踐育人。5月“職”通未來活動中,850名學生走進32個崗位:在檢察院參與模擬法庭、在醫院學護理操作、在國防基地體驗打靶等。學生在體驗中領悟“職業無高低,行行可出彩”。“跟着課本去旅行·尋跡長安”研學活動裏,400多名初一學生在秦始皇兵馬俑驗證“秦漢一統”,在華清宮兵諫亭思辨“西安事變”意義,實現“課本知識—實物檢驗—思維昇華”的閉環。持續8年的“紅領巾”治理荒漠行動更動人,18所中小學以“希望田播種、願望樹栽種、親子林養護”將生態課堂搬至風沙前線,累計治理沙地480余畝,讓學生在汗水中領悟治沙精神,深植“綠水青山”理念。

跟着課本去旅行

  為保障“德育大課堂”,康巴什區建立全鏈條制度體系:科研上圍繞“區域德育一體化”申報國家級課題;隊伍建設上通過班主任工作室、心育導師團培育專業團隊;協同聯動機制凝聚教育、婦聯、團委、社區、企業合力;多元評價體系以“德育實踐護照”記錄學生成長,實現校家社數據共享。

  如今,康巴什區“德育大課堂”成效顯著,學生提升道德素養與綜合能力,教師轉型“全員德育導師”,家長成為“家庭德育引導者”,協同育人生態成型。康巴什區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優秀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區”“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等榮譽,通過30余次國家級、自治區級現場會推廣,為區域德育一體化提供可複製樣本。

  下一步,康巴什區將借助大數據賦能個性化德育,深化資源整合、完善協同機制,讓“德育大課堂”持續煥發生機,助力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楊靜 王智敏)

【糾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