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化德縣整合“三心”資源實現民生訴求“一站辦”-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3 17:20:49
來源:法治日報

內蒙古化德縣整合“三心”資源實現民生訴求“一站辦”

字體:

  “以前覺得鄰里糾紛、生活難題解決起來又慢又麻煩,現在好了,不管是停車剮蹭,還是小區污水外溢糾紛,都能在綜治中心或社區的幫助下快速理順,咱們老百姓心裏踏實多了。”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先鋒社區居民王大爺向《法治日報》記者講述如今的變化。

  從矛盾糾紛“難化解”到“快處置”,從民生訴求“多頭跑”到“一站辦”,化德縣以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為抓手,創新整合縣綜治中心、信訪接待中心、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三心”資源,構建“一站式受理、全鏈條處置、閉環化管理”的服務體系,用一個個鮮活案例書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民生答卷”。

  回憶起今年5月那起停車剮蹭糾紛,長順派出所民警常志強和丁斌仍心有餘悸。當時康某報警稱其在家門前遭人毆打,民警到場後發現,這是一起因停車剮蹭引發的衝突,雙方均受傷且態度強硬,隨時可能升級為“民轉刑”案件。派出所多次聯合社會工作者調解無果後,於7月將案件移交縣綜治中心。

  “這類糾紛光靠單一力量不行,必須整合公檢法司專業資源,既講法律邊界,又疏解對立情緒。”化德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史煒説。

  7月4日,由縣委政法委牽頭,綜治中心組織派出所、法院、檢察院、律師及專職調解員成立專班,先“背靠背”與雙方溝通。民警擺調查事實,司法人員解讀相關法律、以案釋法説明互毆後果,社工則耐心疏導情緒。最終,原本劍拔弩張的雙方終於握手言和,簽訂《治安調解協議書》。

  “原本以為拆遷的事得跑好幾趟、等好久,沒想到鄉綜治中心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了解情況,還幫我們協調解決,真是省了不少心。”白音特拉鄉白頭村村民姚玉龍兄弟,此前因整村搬遷時房屋被拆未獲通知,多次通過12345熱線和信訪反映訴求。

  記者在白音特拉鄉綜治中心看到,墻上懸挂的信訪代辦工作流程圖清晰明了。

  “我們推行‘信訪代辦員’全程代辦,嚴格落實‘首問負責制’和‘限時辦結制’,就是要做到讓群眾‘最多跑一次’。”白音特拉鄉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謝向成説。

  針對姚家兄弟的訴求,鄉黨委立即牽頭成立專班,下沉一線入戶走訪、查閱資料,最終確認村委會因搬遷任務緊未&&到姚玉龍兄弟,存在工作失誤。專班隨後組織協調會,邀請縣司法局、法院工作人員提供法律支持,一方面批評通報村委會,另一方面向姚家兄弟解釋政策,引導雙方達成和解。

  “信訪工作不能只‘辦結’,更要‘辦好’。”謝向成向記者展示信訪事項&賬,從甄別登記到辦結反饋、終結回訪,每一步都有記錄,“我們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分析社情民意,把矛盾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謝向成説。

  化德縣通過制定標準化工作流程,對群眾通過綜治中心現場反映、信訪接待中心來訪、12345熱線等渠道提出的訴求,統一進行登記、分類、派單、辦理、反饋和評價,實現信息互通。

  截至目前,縣、鄉鎮兩級綜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糾紛案件97件,成功調解94件,其中疑難複雜案件11件;協調縣處級領導接訪約訪下訪149次,接待群眾195批次共422人次,化解信訪事項84件;12345熱線派發工單3547件,辦結2943件,響應率達99.96%,辦結率達82.97%。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核心是‘為民’,要整合資源、調動力量,讓群眾訴求有回應、難題有解法。”化德縣委政法委書記趙建國説,化德縣近年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為核心,一方面整合綜治、信訪、12345熱線資源,建立“一站式”服務體系,通過“前&綜合受理、後&分類辦理”實現“一窗通辦”;另一方面推動“黨小組+網格長+聯戶長”“鐵三角”機制下沉,延伸治理觸角。

  同時,化德縣健全督查督辦、考核問責制度,將“三心”工作納入年度考核,&&《“一中心三&&”考核辦法》,設響應率、辦結率、滿意率指標,打通多&&數據庫實現信息互通;推行“線上+線下”服務,線上靠熱線、政務App保服務不間斷,線下結合“鐵三角”提供專家調解、法律援助,形成“民生+法治”治理格局。

  下一步,化德縣將繼續深化綜治中心建設,提升調解員專業素養,完善“民情收集—處置—反饋”閉環機制,持續深化“三心聯動”改革創新,完善工作機制,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既有“力度”,能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更有“溫度”,能貼心服務群眾、解決難題,真正織密平安和諧的治理網絡,努力打造服務新標杆。(記者 劉玉璟)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