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12日電(郝芳芳)“去草原,回故鄉”。這是從呼倫貝爾大草原走到北京的主持人白岩松,為家鄉提煉的一句文旅推廣語。
多年前,白岩松帶朋友回呼倫貝爾游玩,下了飛機後直接去草原上吃午飯,等待間隙大家坐在蒙古包裏,看著眼前的草原和遠處蜿蜒的河流,聽着悠揚的馬頭琴聲,突然一個朋友熱淚盈眶,最後無法抑制。這樣的場景見得多了,白岩松慢慢的明白,呼倫貝爾不僅是自己的家鄉,還是很多人的心靈故鄉。
“去呼倫貝爾吧,愛上她。”這是出生於北京的詞作家克明,給呼倫貝爾寫的一句情詩。
克明年輕時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活、工作十年,離開後一直非常懷念草原上自由、寧靜、溫暖的生活,後來創作了經典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他説,“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是否到過草原,只要一開口,呼倫貝爾草原就會在你心間浮現”。

呼倫貝爾之夏。新華網發(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呼倫貝爾大草原,不只是白岩松、克明們人到中年後的情懷,也是城市年輕人們心中執念。
“人生其實沒有那麼糟糕,旅游去吧。”呼倫貝爾市文旅局宣傳片裏的&詞,戳中了年輕人的淚點。
這個3分多鐘的宣傳片於今年8月推出,創意、反轉不斷,在呈現呼倫貝爾大草原等特色旅游資源的同時,傳遞了濃濃的人文情懷,讓網友用一種很新的方式打開呼倫貝爾。宣傳片在社交平台的點讚和轉發均超過200萬,被網友譽為文旅宣傳“高端局”。而多檔在呼倫貝爾取景的綜藝節目播出後,也帶起了一波波“一生要來一次呼倫貝爾,來一次就會記一生”的熱度。
“何以解憂?唯有放空!放空就到呼倫貝爾來!”海南大學教授、中國旅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謝彥君用一句話,點出了呼倫貝爾文旅的“流量密碼”。

呼倫貝爾之秋。新華網發(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呼倫貝爾有多熱?
在11月11日舉行的呼倫貝爾草原旅游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同程文旅集團副總裁、同程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謝曄分享了一組數據,今年同程服務呼倫貝爾旅游用戶116萬人次,消費3.5億元,已經超過2023年全年。
今年國慶期間,白岩松回呼倫貝爾探親,回北京時買不上機票,這讓他感嘆,呼倫貝爾真的火了。
呼倫貝爾市文旅局發布了一組數據,2022年呼倫貝爾市旅游人數由內蒙古12盟市中第5位升至第2位,旅游收入由第3位升至第1位,2023年、2024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分別同比增長 130.28%和 17.81%,旅游總花費分別同比增長201.90%和 19.14%。
今年前三季度,呼倫貝爾市接待國內游客超過3184萬人次,實現國內游客總花費超5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18%和9.44%,兩項數據位居全區前列,人均消費全區排名第一。

呼倫貝爾之冬。新華網發(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什麼是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不只有大草原,還有大森林、大濕地、大湖泊、大冰雪。
這裡有13萬多平方公里的大興安嶺林海,8萬多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草原,近3萬平方公里的濕地,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500多種野生動物,1600多種野生植物,文化底蘊深厚、旅游魅力獨特。在上海師範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孫佼佼的心目中,“呼倫貝爾是教科書級別的生態與文化高地”。
“紅春綠夏金秋銀冬。”呼倫貝爾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閆立志總結了呼倫貝爾文旅的特色。他介紹,呼倫貝爾全力推動旅游從“觀光式”向“體驗式”“融合式”發展,實現了“生態保護—文旅體驗—價值轉換”的良性互動。
呼倫貝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王波説,呼倫貝爾正在通過生態資本的價值重構、體驗場景的維度突破、産業要素的協同進化,走出一條不同於傳統旅游開發的新路徑。以“品牌化、綠色化、數字化、國際化”推進文旅産業轉型發展,增強優質文旅産品與服務有效供給,推動四季均衡協調發展。
春天,花海浸染;夏天,“天堂草原”;秋天,一轉身就是一張明信片;冬天,冰雪旅游最終目的地。
這裡是,呼倫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