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永固 北疆安寧——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蒙古實踐-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1 08:45:21
來源:內蒙古日報

屏障永固 北疆安寧——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蒙古實踐

字體:

  8000多裏邊境線,如鋼鐵脊梁,見證着黨政軍警民忠誠戍邊的如山誓言;

  118.3萬平方公里熱土,似錦繡畫卷,鋪展着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時代華章。

  內蒙古是祖國的“北大門”、首都的“護城河”,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安而不忘危,穩方能致遠。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內蒙古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凝聚起2400多萬各族兒女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堅定意志和澎湃激情。

  主線引領  凝聚同心合力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稱讚“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今年7月7日,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烏蘭牧騎原創歌舞劇《同心曲》在呼和浩特市精彩呈現。六個篇章,一曲同心,將邊防戰士與各族群眾攜手戍邊的感人故事娓娓道來。劇場內座無虛席,掌聲如潮,是藝術感染力,更是心與心的強烈共鳴。

  一出劇目,映射滄桑巨變;一種理念,浸潤北疆沃土。

  如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可知可感可及?

  內蒙古以系統思維謀篇布局,用紮實行動給出答案。

  ——制度為綱,壓實責任。內蒙古制定實施《關於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若干措施》,推動將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職責寫入各級黨政部門、群團組織、事業單位“三定”規定和議事協調機構工作規則。

  ——研究為基,厚植底蘊。內蒙古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工程,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建設自治區級理論研究基地、教育實踐基地,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堅實學理支撐。

  ——實踐為要,春風化雨。內蒙古常態化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大力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讓各族群眾鄰里相親,共同編織安居樂業的幸福網。

  內蒙古以“穩”為鮮明底色,將工作主線融入發展的血脈,凝聚成長治久安的“定海神針”。

  強邊固防  築起“鋼鐵長城”

  初冬的巴彥淖爾,天高雲闊。陽光掠過邊境線上的鐵絲網,灑在護邊員楊東堅毅的面龐上。他舉起望遠鏡的身影,與遠處獵獵飄揚的紅旗,構成一幅動人的剪影。

  楊東所在的烏拉特中旗巴音烏蘭蘇木東達烏素嘎查,守護着40多公里邊境線。2004年他退伍返鄉,從父親手中接過望遠鏡,也接過了沉甸甸的守邊責任。

  “以前靠騎馬巡邏,現在動動鼠標就能掌握邊境動態。但科技再發達,‘鐵腳板’也不能丟。”楊東道出了戍邊工作的變與不變。讓他欣慰的是,嘎查越來越熱鬧了。隨着硬體條件越來越好,很多走出去的牧民回來了,護邊員的隊伍也不斷擴大。

  戍守邊疆,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在邊境一線,每一位牧民都是哨兵,每一座蒙古包都是哨所,共同構成了強邊固防的銅墻鐵壁。

  邊關之固,固在勠力同心。內蒙古持續建強“黨委把方向、政府總協調、軍隊當骨幹、警方抓治理、民眾為基礎”的邊防管控體系,不斷加強邊境地區群防隊伍建設,常態化組織護邊員開展巡邊護邊、政策宣講,大力推廣“雪城義警”“護邊驛站”“蒙古包哨所”等特色經驗做法,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日益穩固。

  邊關之固,固在興邊富民。內蒙古緊扣民生服務短板,推進“水電路訊”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三年行動,打通邊疆農村牧區“毛細血管”,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建成供水井2058眼,建成水窖1883個,新建改造供電線路9746公里,貫通各等級公路1676公里,建成邊疆基站633座,鋪設光纜6966公里,極大提升了基礎服務保障水平。內蒙古向興邊富民中心試點城鎮下達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支持邊境地區産業發展。舉辦“民營企業進邊疆·內蒙古行”活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守土戍邊的群眾。

  內蒙古以邊境之安保邊疆之穩,以興邊富民之果讓祖國北疆風景線更加亮麗。

  精治善治 夯實平安根基

  “一定要提高警惕,遇到陌生鏈結千萬不要輕易點擊。”日前,包頭市公安機關啟動“千警進萬家”活動,民輔警秉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要求,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校園、進網絡,將安全與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天再冷,看到警燈閃爍,心裏就暖和、就踏實!”家住包頭市九原區賽汗街道富力社區居民馬玉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人民群眾對平安最真實的感受。這份看得見的安全感,正是建設平安北疆的溫暖底色。

  社會穩定和安全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也是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必選項”。

  內蒙古&&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實施意見,推動縣鄉兩級綜治中心“五有”率達到100%,實現群眾化解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同時,不斷完善“黨小組+網格員+聯戶長(單元長)”的基層微治理機制,一大批“熱心人”“五老鄉賢”等活躍在鄉村社區,為群眾提供便捷的調解服務。

  開展安全生産和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聚焦道路交通、食品藥品、校園安全等重點領域進行整治,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全方位提升守護群眾平安、保障群眾權益的能力和水平。

  治理的智慧,在傳承中創新,在科技中昇華。

  在錫林郭勒盟,“鷹巡”無人機巡防體系成為守護安寧的“空中利劍”。7月29日,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滿都胡寶拉格邊境派出所轄區牧民羊群走失。警航隊民警操作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雲台,深入草原腹地展開拉網式排查,快速發現走失羊群,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20余萬元。

  治理的力度,在行動中體現,在民心中彰顯。

  內蒙古全面推行信訪代辦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解決煩心事;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部署推動“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應用”三年行動;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依法嚴懲破壞市場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較“十三五”提高7.8個百分點,日子過得踏實安心。

  靜觀大勢,我們信念如磐:各族幹部群眾調準時間表、繃緊責任弦,以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將安全發展的基石夯得更實、築得更牢。

  因時乘勢,我們更加篤定:內蒙古必將以務實擔當,把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構築得堅不可摧,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記者 宋爽)

 

【糾錯】 【責任編輯: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