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掠過錫林郭勒盟鑲黃旗草原,捲起的不只是牧草的清香,更有穿越千年的文脈迴響。
從乃仁陶力蓋遺址出土的裕民文化陶片,到鮮卑墓葬中留存的游牧印記,這裡的土層藏着草原文化最早的密碼;從阿斯爾琴弦流淌的千年韻律,到奶酪小鎮銅鍋慢熬凝結的察幹伊德乳香,這裡的歲月浸透着文化傳承的溫度。
鑲黃旗的故事,如同它悠久的歷史,綿長而深厚,這些奔涌着的鮮活力量,繪就了它生生不息的模樣。
遠古星火 文明曙光
在鑲黃旗文貢烏拉蘇木乃仁陶力蓋嘎查北3公里處,有一處遠古聚落遺址——乃仁陶力蓋遺址。它如同草原文化的第一枚印章,在時光的卷軸上鐫刻下最早的文化密碼。
作為迄今為止在北方草原地帶發現的面積最大、房址最多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遺址,這裡的每一寸土層都藏着先民的生存智慧,每一件器物都訴説着文明的萌芽故事。
2020年6月至9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鑲黃旗文物保護管理所考古人員,對乃仁陶力蓋遺址進行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共發現270余座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揭露房址27座,墓葬17座。房址為圓形和圓角方形半地穴式,有二層&、地面灶。出土有大量石製品,少量陶器、骨器及獸骨。
據專家考證,該遺址與近年來在化德縣發現的裕民文化類型相近,年代可能與之相當。是內蒙古中部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早期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
鑲黃旗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胡其圖説:“裕民文化是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距今8400年左右。聚落人群通過季節性遷徙,就地取材,建築半地穴式房屋,以捕獵、製作工具為主要生産方式。”
隨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更多文明印記陸續浮現。在乃仁陶力蓋遺址周邊還發現了14座鮮卑早期墓葬,墓葬為帶棺的土坑豎穴墓,出土有陶罐、串珠、樺樹皮等,陶罐形制更為成熟,紋飾蘊含着游牧民族的審美意趣。
鑲黃旗還發現了漢代的哈那恩格爾城址,遼、金、元時期的那仁烏拉城址、額很烏蘇城址、查幹德日蘇城址等,期待人們揭開神秘面紗。
這些發現將鑲黃旗的文化序列從裕民文化延續至遼、金、元時期,勾勒出一條清晰的傳承脈絡。
草原雅樂 綿長悠揚
當馬頭琴的深情與笛子的清亮在草原上交織,一曲《阿都沁阿斯爾》便如清泉般流淌過鑲黃旗的四季。這種被譽為“草原雅樂”的器樂合奏,是察哈爾蒙古族文化的璀璨瑰寶,更是鑲黃旗文脈中最靈動的音符。
作為阿斯爾音樂的核心區域,鑲黃旗的每一片草原、每一座蒙古包,都浸潤着這份跨越千年的禮樂傳承。
鑲黃旗是察哈爾民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反映察哈爾蒙古族獨特風情的阿斯爾音樂60%集中在這裡,被譽為“中國阿斯爾音樂之鄉”。
阿斯爾最早是元朝的宮廷宴樂,常在大型禮儀活動上表演。清代以來,阿斯爾逐漸走出宮廷,吸收了各部落及其他民族的音樂元素, 從“皇家雅樂”轉變為扎根民間的藝術形式,在那達慕、婚慶、宴請等場合扮演着重要角色。
阿斯爾演奏主要使用的樂器有馬頭琴、四胡、蒙古箏、三弦、笛子,部分曲目中也會穿插呼麥唱法。
今年77歲的艾日布是阿斯爾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介紹,阿斯爾是一種莊嚴、高雅的禮樂,演奏的場合、時間等都有講究。在大型宴會上演奏阿斯爾時,不僅樂手要情緒飽滿,觀眾也得熱情參與。單獨展示阿斯爾時,樂手要穿戴整齊,恭敬地演奏,中途不得停頓,所有人員不能隨意走動。2014年,阿斯爾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為這份古老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鑲黃旗國家級非遺阿斯爾展館館長寶音德力格爾説:“阿斯爾在演奏過程中吸納了眾多民歌元素,如蒙古族民歌《古日奔阿其圖》和漢族的《柳親娘》《平安洲》等樂曲,體現出藝術文化的兼容性,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在鑲黃旗,年輕傳承人接過先輩的樂器,將現代音樂元素適度融入傳統曲目,讓阿斯爾在草原音樂節上與流行音樂同&,在校園裏被孩子們傳唱。從宮廷到民間,從古代到現代,阿斯爾的旋律在鑲黃旗從未間斷,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文化紐帶。
奶酪小鎮 醇厚乳香
清晨的陽光灑滿草原,黑白花奶牛悠然覓食,擠奶工嫻熟地將新鮮的牛乳收集起來,經過發酵、熬煮、壓榨等一系列工序,最終凝結成醇厚的奶酪。這份被稱為“察幹伊德”的白色珍寶,是鑲黃旗最具煙火氣的文脈符號,從元代宮廷的禦膳到如今的“奶酪小鎮”,乳香已縈繞這片土地數百年。
清順治時期,鑲黃旗專為皇室飼養和供應戰馬、牛羊,被譽為“皇家牧場”。從康熙開始,鑲黃旗被欽點為朝廷提供奶食,因此又有了“宮廷奶食”的盛名。奶豆腐、奶渣子、奶酪等30多種特色乳製品製作工藝流傳至今。
“察幹伊德的精髓在於對自然的敬畏與匠心的堅守。”鑲黃旗乳香飄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格日勒圖、娜仁高娃夫婦介紹,“從鮮奶到成品,每一步都有嚴格標準,全程無添加,才能保留牛乳最本真的醇香。”
傳承與創新在這裡實現了完美交融。除了楚拉、浩如德、畢希拉格等30多種傳統奶食,當地匠人還結合現代口味,創新推出乳清糖、酸奶、乳清蛋白酪等20多種新産品。
走進鑲黃旗乳香飄乳業有限公司,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格外引人注目。
2020年10月,娜仁高娃用20499公斤鮮奶製成211塊奶酪,組成底部直徑1.6米、頂部直徑0.2米、高0.99米、重1366.6公斤的“禮儀奶酪盤”,被載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之最)。
奶製品是蒙古族主要食物之一,製作技法傳女不傳男。娜仁高娃的外婆、母親都是製作好手,她從小就跟在母親身邊幫忙,掌握了傳統奶製品的製作技法。2011年,娜仁高娃開辦了小型奶食品加工店,註冊“乳香飄”商標,從日加工300斤牛奶的小作坊,發展到今天日加工3000斤牛奶,可製作六大類、30多個品種奶食企業。
娜仁高娃把從母親手上傳承下來的技藝傳授給敖特根、旭日等8名婦女,通過傳、幫、帶引領14家奶食品經營店建立手拉手共同發展平台。
鑲黃旗在打造“奶酪小鎮”上也下足了功夫。2020年建成並運營佔地面積2.5萬平方米的傳統奶製品産業園區,形成了集奶牛養殖、原奶供應、奶製品加工、質量安全檢測、電商終端物流銷售於一體的全産業鏈閉環,年加工鮮奶量6000噸。在傳統奶製品製作技藝的基礎上,開發出乳清糖、酸奶等20多個新品種。2022年,鑲黃旗被命名為“內蒙古傳統察幹伊德文化之鄉”。
從乃仁陶力蓋遺址的遠古陶片,到阿斯爾音樂的悠揚旋律,再到奶酪小鎮的醇厚乳香,鑲黃旗的文脈如同鴻格爾烏拉山的溪流,歷經千年而不竭,在歲月的沉澱中愈發厚重。當新時代的陽光照亮這片土地,古老的文脈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書寫着北疆文化的精彩篇章。(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高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