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6日電(石毅)前不久發布的《2025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顯示,內蒙古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提升4位,首次進入全國中游行列,創新生態持續優化。11月6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郝喜紅&&,“十四五”以來,內蒙古深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科技“突圍”工程,創新型內蒙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走出一條具有地區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內蒙古構建起黨委高位統籌、科技部門牽頭落實、多方協同聯動的科技創新工作格局,&&《關於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逐步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形成“1+7+N”政策體系。在科技管理改革方面,推廣“包乾制+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深入推進科技計劃體系改革,優化“揭榜挂帥”“賽馬制”等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有效提升了創新資源統籌配置能力,為科技創新松綁賦能。
二是重大創新平台拔節起勢。內蒙古構建以國家戰略力量為引領、國家創新平台為骨幹、自治區平台為支撐的“1+N+X”創新平台全領域架構,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條件保障的全鏈條支撐體系。“十四五”期間,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鄂爾多斯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相繼獲批建設,兩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成功,全區國家級創新平台數量擴容至9家。自治區級創新平台體系優化,將原有25類平台整合為12類,平台集聚效應、服務效能提升。
三是企業主體地位不斷強化。通過深化科技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內蒙古構建起“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標杆企業”完善的梯次培育體系。2024年,內蒙古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002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較“十三五”末翻了近三番,自治區上市後備企業庫中科技型企業佔比為62.75%,上市企業中科技型企業佔比60%。“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累計落實惠企資金15.71億元,選派3600多名企業科技特派員為1.2萬多家企業提供精準創新服務,75%以上的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創新平台由企業牽頭承擔,企業創新活力與引領作用充分釋放。
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顯著提升。內蒙古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創“一張網”,構建起覆蓋區內外16家分中心、34個協同機構的“一總多分飛地協同”服務網絡,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轉化中信息不對稱、資源分散、效率不高等問題。通過實施創新積分激勵政策,平台註冊用戶增長至1.9萬餘戶,累計舉辦成果發布會、路演活動172場,實現科技成果轉化655項,轉化金額達8.2億元,助力全區技術合同交易額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首筆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交易在興安盟落地,為成果轉化探索出新路徑。
五是科技交流合作縱深推進。內蒙古堅持“開放合作搞創新”理念,建立完善的“4+8+N”長效合作機制,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全方位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創新協作,加快融入區域創新發展體系。搶抓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機遇,搭建跨區域科技創新聯盟,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布局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持續拓展國際合作的廣度、深度,為科技創新匯聚全球智慧與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