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浸染,興安盟的林海披上斑斕彩衣。走進扎賚特旗瑞秋合作社的林下食用菌基地,樟子松林下一排排黑色菌棒排列整齊,一朵朵黑木耳飽滿厚實,從菌棒的縫隙中探出頭,在秋光點染下愈顯肥嫩鮮靈。
合作社負責人馬和平戴着手套,熟練地採摘成熟木耳,身後社員們將新鮮木耳裝入竹筐。“林下陰涼濕潤的環境,具有種植木耳的天然優勢,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産出的都是實打實的綠色産品。”他指着車間裏打包好的黑木耳面介紹,去年鮮木耳銷量達15萬斤,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北京、江蘇等地;今年新研發的黑木耳面投産後,預計産值能突破400萬元。
如今,興安盟已建成以黑木耳、赤松茸為主的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2700畝,年總産量159萬斤,培育出白狼浩屾、扎賚特旗瑞秋合作社等一批龍頭主體。“傳統種植+精深加工”的模式,讓小小食用菌成為打開外部市場的“金鑰匙”,全盟林下食用菌年産值達0.37億元。
阿爾山市的梅花鹿養殖基地裏,又是另一番生機和景象。松林間的鹿舍寬敞整潔,梅花鹿悠閒踱步。基地負責人劉廣紅提着草料走進鹿舍,小鹿立刻圍攏過來。“我們堅持林下放養,讓鹿群在自然環境中生長,鹿産品質量有保障。現在鹿茸血凍乾粉、鹿胎膏等産品供不應求,去年産值1200萬元,還帶動10多戶村民在基地就業,每月工資4000多元。”
隨着林下養殖産業逐步規模化,興安盟已培育梅花鹿養殖企業5家、林下雞養殖合作社5個,梅花鹿存欄1700頭,珍珠雞、烏雞等存欄8.3萬隻,年售賣雞雛10萬隻,年産值達1800萬元。林下養殖成了當地群眾家門口的致富産業,讓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穩定增收。
作為林下經濟的主力軍,興安盟中草藥産業的發展同樣亮眼。在科右前旗的林下中草藥種植基地,防風、蒼術、黃芪、桔梗等25種中草藥喜獲豐收,4家中草藥加工龍頭企業的生産線滿負荷運轉。新鮮藥材經過清洗、切片、炮製等工序,變身安神補心丸、珍珠通絡丸等10余種中成藥,實現從“土里長”到“身上用”的價值躍升。
“我盟建成16.85萬畝林下中草藥種植基地,年原料産量697萬斤,一部分直供河北、安徽等省外市場,一部分就地加工增值,綜合産值6800萬元。”興安盟林草局産業科負責人介紹,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不僅破解了農戶“種得出、賣不掉”的難題,還帶動2000余名群眾就地就業,其中脫貧人口占比達30%,真正實現了“一株草藥帶富一方百姓”。
林下産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技賦能與政策護航。興安盟林草局主動對接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圍繞大果榛子豐産栽培、中草藥高效種植等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建成示範基地5個,推廣良種5個、實用技術10項。通過送技術下鄉、科普小視頻等接地氣的方式,把種植、養殖技巧送到農戶身邊,讓群眾學得會、用得上、能受益。
政策保障方面,興安盟在林草業審批服務中開闢“綠色通道”,年內已辦理林草徵佔用手續78個,全力保障林下産業項目用地需求;同時將“三北”工程與就業促進有機結合,今年已帶動1045名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發放勞務報酬1250萬元,讓群眾在參與生態建設中收穫生態紅利。
這片曾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土地,如今正憑藉林下産業的蓬勃發展,實現“綠”與“富”的雙向奔赴。依託全盟1342.84萬畝公益林、57.57萬畝天然林的資源優勢,興安盟深挖林下經濟潛力,讓中草藥、食用菌種植、林下養殖等特色産業在林間扎根。昔日的生態屏障,漸漸成為兼具“生態綠”與“豐收金”的富民沃土。(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