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科技“噸糧田”革命-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10:01:08
來源:內蒙古日報

通遼:科技“噸糧田”革命

字體:

  10月20日,在通遼市科爾沁區育新鎮,收割機穿梭作業,籽粒飽滿的玉米源源不斷地涌入糧倉;不遠處的農機比武現場,農機手們精準操控機具,在“比速度、比質量、比損失率”的較量中展現過硬本領。從2019年小面積畝産1110公斤,到2025年在1032萬畝推廣面積中實現200萬畝“噸糧田”,通遼用6年時間,交出了糧食增産的“硬核”答卷。

  通遼的玉米增産之路,始於對種植密度的突破。過去,東北玉米種植密度普遍維持在4000株/畝,農戶們信奉“稀植大穗”的傳統經驗,卻陷入“穗數不足、産量難提”的困境。2019年,通遼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團隊,探索實施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將種植密度提升至6000—6500株/畝。“密度增加,意味着要解決防倒、齊苗、資源利用三大難題。”李少昆説。

  “滴水齊苗”技術成為破局的關鍵。在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西艾力村示範基地,一根根黑色滴灌帶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將水肥精準輸送到每一株玉米苗根部。“有了滴灌和精準播種機,保苗率超過96%,每株玉米都能結穗,沒有空稈。”李少昆説,團隊還研發出化控技術,通過在玉米拔節期噴施調節劑,縮短基部節間長度,讓秸稈從“細高個”變成“矮胖子”,即便遭遇大風天氣,也能穩穩扎根土地。

  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密植技術可持續的核心。通遼市農牧局推廣的“寬窄行種植+分次施肥”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一炮轟”施肥的弊端。在示範田裏,寬行保障通風透光,窄行集中水肥供給,滴灌系統按玉米生長周期分階段施肥,開花後還會追加3次肥,最後一次施肥延遲至9月10日,確保“灌漿”充分。這種模式讓肥料利用率從43%躍升至60%以上,僅穗重提升一項,每畝就能增産120公斤。同時,“水肥一體化”技術具有優秀的節水功能,每畝節水130立方米,實現節水與增産雙贏。

  如果説技術是通遼玉米增産的“硬支撐”,那麼創新的理念就是“軟引擎”。在通遼市農牧局的推動下,“國家隊+地方隊+民間隊”的技術推廣體系成為科技落地的關鍵紐帶。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家隊”提供技術研發,市農牧業發展中心等“地方隊”負責本土化適配,而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民間隊”則打通“最後一公里”。

  科左後旗東升村示範基地的“1+8+N”模式頗具代表性。基地作為核心“1”,聯合8家科研院校與龍頭企業,整合種業、肥料、農機等N類資源,形成技術研發、試驗示範、推廣應用的完整鏈條。截至2025年,該基地已篩選出耐密玉米品種42個,開展試驗示範200余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輻射帶動全市8個旗縣區建成58個高産示範基地。“我們不僅要自己種得好,還要把技術教給更多農戶。”這是基地裏每一個技術人員的初心和使命。截至目前,基地培養了200余名掌握密植技術的“土專家”,他們帶着技術手冊和實操經驗,走進田間地頭指導種植,助力更多農戶種出“噸糧田”。

  與此同時,“減損就是增産”這一理念在通遼已深入人心。2025年秋收時節,通遼市首屆玉米機械化收穫減損技術大比武在科爾沁區育新鎮舉行,各旗縣市區選派的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同&競技,比拼的不僅是收割速度,更是損失率。通遼市農牧局副局長寶那群算了一筆賬:“損失率每降1個百分點,全市就能保住2億斤糧食,相當於新增20萬畝耕地的産出。”為了降低機收損失,通遼構建了“氣象預警+農機調度+農藝適配”的防災減災機制。2024年,通過避災搶收和科學減損,全市機收減損超千噸,玉米穗收損失率降至1.87%,籽粒收損失率低至1.42%。

  從技術突破到科技轉化,從單産提升到全鏈條減損,通遼的玉米增産增收之路,不僅改變了當地農業生産格局,更為全國糧食安全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通遼經驗”。2025年,通遼糧食産量預計突破200億斤,較2020年增長15%。在通遼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呂國華看來,通遼的實踐證明,只要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聚焦産業需求推進科技創新,就能在保障糧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斷邁上新&階。

  如今,通遼又定下了新目標:到2027年,實現1000萬畝玉米達到噸糧標準,同時延伸玉米産業鏈,推動“高産”向“優質高效”轉型。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金色的玉米田不僅承載着農戶的增收夢想,更見證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鏗鏘步伐——科技賦能下,更多通遼豐收故事正在書寫,更多“噸糧田”正在涌現……(記者 霍曉慶 見習記者 賈雪)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