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夠不着”到“送上門”——呼倫貝爾“三務融合”解鎖服務群眾新途徑-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09:42:02
來源:農民日報

從“夠不着”到“送上門”——呼倫貝爾“三務融合”解鎖服務群眾新途徑

字體:

  “以前老伴丟了身份證,得推着輪椅去派出所拍照、填表,來回折騰小半天。現在‘三務融合’流動實踐站的民警帶着便攜設備上門,在家門口拍好照,一會兒就辦完了補辦手續!”近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嵯崗鎮的居民道爾吉拿着補辦的身份證,對“流動專班”的貼心服務讚不絕口。這幕溫暖場景,正是呼倫貝爾“三務融合”基層治理模式深耕十餘年結出的民生碩果。

  作為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呼倫貝爾肩負着1733.32公里邊境線的守邊固防重任,6個邊境旗市區“點多線長面廣”,平均每個邊境派出所管轄面積達17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僅1.2人/平方公里。牧民逐水草遷徙、外來人員流動頻繁曾讓這裡産生服務難題:黨務覆蓋“跟不上”、村務服務“夠不着”、警務佈防“有盲區”,案件高發、群眾財産安全受威脅等問題,成為制約邊境和諧穩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瓶頸。

  破解治理難題,創新是關鍵抓手。2012年,呼倫貝爾邊境管理支隊主動對接駐地黨委政府,探索出以黨建為引領、法治為保障的“三務融合”模式,將黨務、村務、警務資源深度整合,打造出獨具邊境特色的治理新格局。如今走進草原深處,“固定+流動”雙軌服務體系的活力隨處可見:固定實踐站內,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警務室“合署辦公”,微信群裏的求助信息10分鐘內必有回應;流動實踐站跟着牧民轉場走,草原110警務車變身為“移動服務站”,法治宣傳、證件代辦等服務直抵蒙古包。

  “3月時暴雪把羊圈壓塌了,黨員先鋒隊半小時就趕到幫忙搶修,要是以前真不知道該咋辦!”説起“三務融合”基層治理模式帶來的變化,新巴爾虎左旗罕達蓋蘇木群眾滿達記憶猶新。十餘年來,通過“警地支部共建”機制組建的“黨員先鋒隊”,累計開展緊急救援1300余次,救助群眾12600餘人,“領群鴻雁”黨建品牌成為草原上的“紅色燈塔”。在便民服務一線,15項代辦舉措年均辦理村務2萬餘件,19300余次精細化服務讓群眾辦事“少跑腿”;在平安守護前線,“民警+護邊員+網格員”的聯防機制築牢安全屏障,2013年以來轄區發案率持續下降,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均突破97%。

  更令人矚目的是,這一模式未依賴大額額外投入,僅靠機制創新就實現了“治理提質+服務增效”的雙重突破。在其帶動下,60余個興邊富民項目落地生根,千萬元資金投入邊境基礎設施建設,陳巴爾虎旗獲評首批“全國平安邊境模範旗”,呼倫貝爾邊境管理支隊獲評“平安中國建設先進集體”。

  “‘三務融合’基層治理模式的核心,是把服務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呼倫貝爾邊境管理支隊黨委書記、支隊長趙喜文説道。

  如今,在1733.32公里邊境線上,這一基層治理模式正持續釋放活力,不僅為邊境依法治理提供了清晰路徑,更以“邊民富、邊關美、邊疆穩、邊防固”的生動實踐,書寫了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邊疆答卷。(記者 李昊 張俊高 李永建)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