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通遼市召開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該市林業和草原局、水務局、生態環境局聯合交出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答卷:治理沙化土地2000余萬畝,西遼河干流斷流27年後全線復蘇,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2天,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4億立方米……通遼市以紮實的行動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非“取捨”關係,而是“共贏”文章。
綠進沙退,北方生態屏障愈加牢固。“十四五”以來,通遼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依託“三北”工程等重大項目,完成林草生態修復2164.8萬畝,沙化土地治理2000余萬畝。曾經是風沙源頭的科爾沁沙地,如今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防護體系初具規模,年沙塵暴次數下降60%,2000多萬畝草原和1500多萬畝耕地得到有效保護,糧食和飼草增産超20%。森林面積穩步增至1720.5萬畝,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持續增強。
河湖復蘇,水資源保障實現歷史性突破。斷流27年的西遼河干流於今年春秋兩季實現全線過流,累計40余天,流域生態顯著改善。這背後是“十四五”期間60.97億元水利資金的強力投入,是引綽濟遼、LXB供水兩大“水脈”工程的全力推進。預計2026年起,兩大工程每年將為通遼增供3.95億立方米地表水,有效緩解水資源短缺。同時,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該市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4億立方米。
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2024年該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2天,較2020年增加9天,細顆粒物濃度累計下降17.6%。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由40%提升至60%。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該市加速培育綠色生産力,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3.16%,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8.5%,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記者 鮑慶勝 見習記者 賈雪)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