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31日電(徐紅梅 馬媛)深秋時節,黃河沖積平原上的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明沙淖鄉賀成泉村,千畝稻田如鎏金般鋪展,金黃稻穗隨風搖曳,奏響豐收樂章。這片昔日荒蕪的鹽鹼灘,如今已蛻變為“鴨稻共生”生態種植基地,在鹽鹼地上探索出一條生態友好、效益可觀的鄉村振興新路。
“鴨稻共生”是這片稻田豐産的核心密碼。水稻生長周期內,7萬餘只鴨子穿梭田間,啄食雜草、害蟲、螺類,減少病蟲害,翻松土壤、釋放肥力,其排泄物也是天然肥料。“這種模式節省了部分農藥化肥成本,大米達到綠色健康標準,口感更清甜。”種植戶陳浩介紹,基地的大米加工時保留胚芽,口感與營養兼具,贏得市場廣泛認可。

顆粒飽滿的稻穗。新華網發
從鹽鹼灘到“金稻田”,離不開種植戶陳祿喜父子的探索。作為土右旗鹽鹼地種稻“先行者”,陳祿喜最初試種普通水稻時,因土壤含鹽量高、病蟲害頻發收成寥寥。一次偶然機會接觸“鴨稻共生”模式後,他從湖北空運5000隻鴨苗在30多畝稻田試驗,試種成功後逐步將規模擴大至千畝,鴨苗數量增至7萬餘只,形成“稻護鴨、鴨助稻”良性循環。其子陳浩組建電商團隊,通過直播、小視頻展示“鴨稻共生”全過程,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讓“陳祿喜珍珠香米”走向全國市場,成為土右旗特色農産品名片。

種植戶陳浩在稻田邊通過直播間介紹稻子的收割進度。新華網發
這一模式讓陳家實現增收,也帶動周邊村民共享生態紅利。“水稻不怕水,地表有水能抑制地下鹽鹼上泛,每畝地能增收600—800元。”陳浩介紹,不少村民上門學習種稻養鴨經驗。此外,加工大米後的油糠、稻殼被飼料廠、酒廠收購,實現全産業鏈資源高效利用。
【糾錯】 【責任編輯:徐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