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曾是包頭市石拐區的脊梁,內蒙古規模化開採煤炭的歷史由此發端,作為“一五”時期包鋼配套建設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石拐區為國家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因礦設區、因煤而興的石拐區,隨着煤炭資源逐漸枯竭,五大國營煤礦礦井相繼關停報廢,神包礦業公司戰略轉移,陷入了“礦竭城衰”的發展困境。但是,石拐人未低頭,他們逐“綠”攀“新”,探索出一條從“黑色記憶”邁向“綠色未來”轉型之路。
在礦坑之上重新描繪“綠水青山”,生態修復,是石拐區轉型發展的第一課。
近年來,石拐區累計投入近12億元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多項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升,全區森林覆蓋率由2007年的21.5%增長到現在的35.5%,穩居包頭市第一,先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創建綠色化示範城市”等稱號。
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讓廢棄工礦地“變廢為寶”。累計完成已有沉陷區和重點採煤沉陷區治理47978畝。投資44.1億元實施採煤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項目,搬遷安置居民4.2萬人;投資10.76億元,建設普惠安置區、棚戶區二期、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積從2010年的25平方米提高到如今的40平方米,高標準完成“戶均一套樓房”目標。

城興鄉美同頻共振。
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底氣,來自於“硬核經濟”的加速奔跑。
10月金秋,走進位於石拐區的包頭市風電裝備製造産業園,撲面而來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轟鳴聲中,機械臂精準揮舞,工人們在智能終端前操作熟練,一台&&兆瓦級風機主機正源源不斷地下線。這裡擁有7條生産線支撐生産,4小時可完成一台主機,24小時下線一支百米級葉片。百米長的葉片如巨鳥展翼,整齊排布、蓄勢待發,從這裡奔赴祖國四方,源源不斷輸送綠色動能。
近年來,石拐區風電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向強的跨越。以明陽包頭基地為龍頭,已引進山西天寶、中車戚墅堰所、中科傳感、永益眾興、雷奧飛、國亞電力等30余家配套企業,14項風電裝備製造成果填補了自治區産業鏈多項關鍵環節空白,本地化配套率超過85%以上,形成6個核心部件和20個關鍵部件的生産能力。自投産以來,園區已生産3000多(&)套風電設備,應用於內蒙古、河北、陜西、寧夏等地100多個項目,累計發電約550億度綠電,其中三分之一通過電網輸送至京津冀嚕蘇等地區。2025年上半年,風電裝備製造産業實現産值78億元,佔全市71.3%、自治區37.5%。
這幅經濟“增長曲線”並非一枝獨秀,而是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合奏。“挑大梁”工程捷報頻傳,投資64億元的內蒙古能源集團包頭地區2×66萬千瓦煤電項目2024年5月落地、6月核準、9月基建開工、11月主體全面開工,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百億度,預計年産值達22億元。傳統産業“脫胎換骨”,內蒙古亞新隆順特鋼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實施13個技改項目,效率、品控“雙提升”,投資60億元的三期項目穩步推進,實現産品升級、附加值提升、産業鏈延伸。特種合金産業煥發新機,拓鴻項目建成投産,和順、英可瑞等項目先後落地,採用國內領先的直流爐技術,推動傳統硅鐵向高純硼合金等高端産品躍升。引進低空經濟企業8家,通航機場聯合內蒙古科技大學共建自治區首家通航技術現代産業學院及低空經濟研究院,瞄準未來“空中出行”“航空服務”新賽道,數字經濟方面聚集起一批檢驗檢測、軟體信息服務類企業,為轉型發展注入動能。

綠色成為發展基礎“底色”。
文化與旅游的交織,讓石拐轉型的脈絡更加清晰。日前,五當召鎮青山村煤炭科普體驗館、村史館獲市級授牌,昔日礦山遺跡成為工業記憶課堂,礦燈閃爍、礦車轟鳴的場景被再度呈現,成為一代人了解奮鬥史的窗口。據了解,石拐區深度盤活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不斷更新旅游發展理念,擴大旅游産品供給,通過突破“景點孤島”局限,逐漸形成“三核引領、7地8線”全域旅游格局,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讓游客從“直奔目的地”轉向“沉浸過程”。以“旅游+”為催化劑,激發産業乘數效應,在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吸引游客2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400萬元,同比增長9%。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石拐區的發展規劃中從未缺席。

重點發展風電裝備製造産業。
石拐區實施教育振興三年行動,建成自治區首批國家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蘇蒙實驗學校高中部獲批,包十五中校園標準化建設順利完成,建成內蒙古鐵路技術創新産業園,實現開放大學獨立運行辦學,本科上線率逐年連攀新高。
包頭市首個“中醫+智能”康復科在石拐區人民醫院建成運營,傳統醫術與現代科技相得益彰。持續加大投入,改善醫療衞生基層基礎和硬體設施,通過技術培訓、資源幫扶等方式,布局優質醫療資源,讓群眾可以就近看、看得好,年就診人數突破1.6萬人次,健康“紅利”惠及千家萬戶。
石拐區以“真金白銀”的政策、創新靈活的機制,為群眾架起穩崗就業“連心橋”。“直播帶崗”“零工小市場”等新模式,讓就業服務更“接地氣”,線上招聘與線下對接齊發力,青年創業培訓、技能提升班持續開辦,讓更多群眾在學習中找到新出路。
石拐區強化風險防控,系統推進重點領域隱患治理,安全生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成效顯著,重大事故隱患實現動態清零。防災減災工作全面提級,區級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産品質量“四大安全”責任鏈條日趨完善,12345熱線問題“訴接速辦”。
從校園到醫院,從鄉村到社區,從就業到安全,一件件民生實事、一組組溫暖數字,正構成石拐轉型發展最動人的注腳。(李慧)

